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5081167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语文资料 精品资料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教学难点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

2、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二、自主预习1. 背景资料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

3、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更(gng)定毳(cu)衣雾凇(sng) 沆(hng)砀(dng)一芥(ji)喃(nn)喃(2) 词语释义绝:消失。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

4、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3)一词多义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ng)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4)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5)古今异义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的湖心亭。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奇遇。(二) 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

6、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

7、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8、,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2.写法探究(1)

9、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

10、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

11、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三、课堂小结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五、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