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078509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电子讲义.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电子讲义 目录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机制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它们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跨越一个又一个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的党能够真正贯彻执行这个先进的理念,化理论为实践,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继续前进。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它要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同样需要我们能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讲主要讲述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第二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的机制。途径就是道路,就是可能性;一个没有实现途径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一个无法找到落实途径的发展观是伪发展观。科学发展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内容之中,也表现在它的实现的途径之中。具体地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主要有: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增长方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

3、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第一,高投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我国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亿元、2.15亿元、1.6亿元、4.49亿元和4.99亿元。第二,高消耗。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必然带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偏高。其中火电供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机动车每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第三,高排放。高消耗必然带来废物的高排放和高污染,在经济较快增长同时,以生态环境

4、问题加剧作为代价。目前,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第四,难循环。从资源流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五,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结果必然是低效率,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资本和资源的产出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经

5、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国在经济增长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既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又加大了投资品价格上扬以及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这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唯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实现工业化的矛盾,我国不能像少数发达国家那样奢侈地消费地球上的资源,也不能因为资源问题而影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根本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

6、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发展是为了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使经济增长了,但如果人民生活质量没有改善,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思路和措施第一,把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作为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略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把控制固定生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转变增长方式,必须促进投资型经济向

7、消费型经济增长转变。第三,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增长方式的突破口。要做到“四个尽可能”,尽可能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量,尽可能回收能回收的资源,尽可能利用能重新利用的资源。第四,把强化企业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2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和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较大改善。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渔业发展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趋向优化。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8、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开始形成。第二,工业增长速度加快,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部门。第三,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服务业发展迅猛,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就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发展滞后。近年来,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效果较为明显,但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较突出。主要体现在,降低农业比重和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的进展不理想。第二,农业基础薄弱,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越

9、来越大。第三,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扩张问题仍较突出。主要体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第四,产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整体竞争力仍然偏低。我国竞争主要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粗放的资源投入;一些核心技术主要靠进口。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任务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由弱变壮。要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必须实现根本性转移,从量的扩张为主转向质的提高为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

10、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避免工业化带来的问题。第三,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把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突破资源环境等重大瓶颈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综合国家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要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的成效第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是衡量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科技

11、投入逐年增加。第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国家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使得我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神五”的上天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第三,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进展。“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建设急需的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第四,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应用类研究机构向企业化转制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市场需要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开发新格局。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第一,世界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正孕育着新一轮重大突破。(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成为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

12、烈,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竞争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第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第一,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第三,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作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功能。第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改革科技

13、体制,增强企业的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第五,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第六,加强对全球科技资源的利用。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从产业制造分工进入到研发创新分工。 4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第一,资源

14、约束增强。资源约束是我国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第二,生态环境压力。长期以来,我国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着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规模经济活动,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挑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第一,合理开发资源。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采率。第二,节约使用资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循环利用资源。推进再生产利用产品的标准、标识和相关认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第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严重超标的企业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企业,实现强制性清洁性生

15、产审核。第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支撑体系。政府与市场结合,促进关键技术创新。第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重点是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及重点城市的污染防治力度。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政策措施第一,完善资源环境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方针,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第二,健全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第三,转变消费模式。要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第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加强管理。返回顶端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发展改革、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发展什么”等有关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初步建立起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目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