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件2014年春半期历史考试题3.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074614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件2014年春半期历史考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复件2014年春半期历史考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复件2014年春半期历史考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复件2014年春半期历史考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复件2014年春半期历史考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件2014年春半期历史考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件2014年春半期历史考试题3.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2012级2014年春半期考试题命题人:常启发 审题人:秦明富 总分:100分卷(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 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 A雅典与外族人之间斗争激烈 B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激烈 D贵族与平民之间斗争激烈 2在古代雅典,Asion一词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可以归为Asion的有 法庭陪审员 被放逐的执政官 首席将军的妻子 家庭奴隶 A B C D3文艺复兴时期

2、,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 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 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4.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B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5. 商鞅在变法中曾颁布一项奖励耕织的法令,其内容是:“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事末

3、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据此,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分析正确的是A.商鞅在秦国只允许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 B. 保护了社会制度末期弱小的小农经济发展C.构成了商鞅变法追求富国强兵的重要对策 D.秦国以发展农业为主,限制工商业的发展6.读下图,对商鞅变法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废除了已经瓦解的分封制,实现郡县制 B. 实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C.重建了延续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形式 D. 改变了自古以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形式7.有人评述战国的政治改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贵族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

4、拥有奴隶群。”该观点肯定改革的积极意义,认为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A.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从宗法等级制向实力竞争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8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使臣访问匈奴时,批评匈奴习俗贵壮贱老,所有食物由青壮者先食用;若兄弟去世时,需接收兄弟之妻为妻。匈奴接待者表示,青壮者必先吃饱,才能保护部落安全;要接收兄弟之妻,是为了避免孤儿寡妇流离失所,这些作法有实际的社会功能。对这段记载最为确切的理解是汉朝与匈奴习俗的不同代表了文明与野蛮的分野 汉与匈奴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生活习俗的差异 汉朝使者基于自身的文化立场对匈奴习俗有误解 这些匈奴习俗反映了该

5、民族追求生存的功利倾向A. B. C. D.9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 “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10.王安石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11“18世纪的康乾盛

6、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A古今的历史变迁 B政治经济的互动C中外的历史比较 D民族意识的消长12“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对材料主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 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A. B. C. D.13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证

7、)之矣。”这一材料的史学价值印证礼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夏朝 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孔子对史学很有研究 佐证孔子时代已经关注文献对史证的价值 .证明孔子时代已经产生孤证不立的史证意识A、 B、 C、 D、14、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中心15.甲书说:“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罗马教会本身的腐化。”乙书说:“宗教改革起于马丁路德在1517年公开批评天主教会的腐化。”以下哪个叙述

8、较为合理?A.甲着眼于远因,乙着眼于近因 B.甲着眼于导火线因素,乙着眼于背景因素C.甲着眼于个人因素,乙着眼于制度因素 D.甲着眼于表层因素,乙着眼于深层因素16主张通过契约产生统治者,否定“君权神授”;又反对推翻契约方式产生的暴君,支持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霍布斯 B洛克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17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18“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

9、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伏尔泰对儒学的上述评价A真实客观 B带有主观意图 C正确妥当 D脱离当时实际19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促进其紧密联系的重要因素是A价廉物美的商品 B先进的政治制度C先进的生产技术 D先进的生产方式20“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据所学知识判断:作者的疑问不能说明的A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古代美洲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D自然条件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是决定因素2

10、1.恩格斯认为:“由单个企业所经营的生产已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恩格斯的着眼点在于垄断组织的产生A.有利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B. 有利于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无计划性C.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应 D.有利于加快侵略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步伐22.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A.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及不断完善 B. 欧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C

11、.欧洲城市化的兴起及其演变历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23.从以下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能得出的信息是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9911600795418791874200051937 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俄国逐步完成了现代化 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A. B. C. D.24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魏源对君主立宪运作机制作了较为真实叙述 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

12、对比 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A. B. C. D.高2012级2014年春半期考试题班级 姓名 考号 命题人:常启发 审题人:秦明富卷(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其中25题18分、26题16分、27题18分,共52分)25、阅读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命王安石推行新法。内容如下:均输法设发运使,由政府采购物资,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收获后还本付息;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募役法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材料二:“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深威塞境牢” (北宋)韦骧钱塘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设青苗法而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至倍息” (北宋)苏辙城三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