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11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5070430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11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11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11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11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11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11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记录(11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丁集镇卫生院有关开展“你我健康,和谐社会”知识讲座告知丁集镇辖区内居民:本着以提高本乡居民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中医药在某些常用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全体居民真正理解到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特别是治未病方面的长处。切实用中医药技术为辖区居民解决自身健康问题为目的,我院决定于2月下旬在医院二楼会议室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由本院医师唐超授课,望人们准时参与时间: 1月2日9:00: 地点:丁集镇卫生院二楼会议室讲座内容:中医药四季养生知识授课人:唐 超丁集镇卫生院 12月8日丁集镇卫生院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活动登记表活动时间:12月20日活动地点:丁集镇卫生院二楼会议室活动形式:现

2、场健康知识讲座活动主题:中医药四季养生知识主讲人:唐超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辖区居民接受健康教育人数: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份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四季中医药养生知识,涉及常用病的治疗以及避免,以及四季饮食、住行跟中医贴切的内容。活动总结评价:通过本次活动群众的中医药保健意识明显提高。本次活动我院发放了大量有关中医保健养生类的健康处方和宣传材料,获得了较好的宣教效果。存档材料请附后书面材料 图片材料 印刷材料 影音材料 签到表其她材料 填表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填表时间:1月0日丁集镇卫生院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场资料活动时间12月20日地 点丁集镇卫生院二楼会议室活动主题中

3、医药四季养生知识主讲人唐超对象人群辖区内居民参 加人 数42活动照片负责人(签名): 时间: 1月20日中医药四季养生讲座 (主讲:唐超)春中医觉得春属木,主升发,肝气旺。春时,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宿疾复发,时令病起。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始生的特点。1.春天犯困怎么办呢?人们在春天容易犯困,一定要克服春困莫贪睡,每天睡眠要合适,最佳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合适穿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以适应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勃生的变化。还要保持神情舒畅,做到心胸开阔、轻松快乐,乐观向上,忌孤坐独居,戒郁怒伤肝。2.春天饮食注意什么?春季要顺势温补升阳气,因早春仍有冬日余寒,

4、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山药、大枣、扁豆、菠菜、香菜、韭菜、大蒜等,少食酸涩收敛之味,如酸奶、山楂、金橘等。3.俗话说“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春季阳气初升,寒冷渐退,人体对冷暖多变的早春天气还不太适应,因此要注意防寒,应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以免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而受寒生病。由于春季早晚温差较大和冷暖多变,心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宜在春季容易发作,此类患者冬衣不可顿减,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天气温冷暖的变化。4.为什么春季易发生传染病?春天气温上升,细菌、病毒(中医称邪气)也随之繁殖生长,加上春天人们户外活动增长,容易引起流感、麻疹、流腮、流脑、肺炎、肝炎

5、等传染病(时令病)的发生,甚至流行。因此要随时注意避开此类邪气,避免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春季应多参与室外活动,可根据自己年龄、体质,宜选用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空气新鲜之处,选择慢跑、散步、打拳、保健操等合适的锻炼项目,以增强身体抵御力,防御春季传染病。夏中医夏觉得属火,主于长生,心气旺。夏时,阳气较盛,是万物生长繁华、茂盛的季节;且阴气内伏,暑毒外蒸。气候炎热、高温而多雨,多有暑湿之邪侵扰。夏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充盛的特点。为什么把夏季又称为“苦夏”?“苦夏”要注意什么?人们称夏季为“苦夏”(“疰夏”),

6、是由于在连日的高温状况下,会浮现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中医觉得“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在炎热的夏季特别要注意精神的调养。要疏调情志,保持健康向上、神清气和、快乐欢畅的状态,从而使心神得养。夏季的饮食,应以清淡爽口、具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功能的食物为主,如鲜藕、丝瓜、黄瓜、冬瓜、西红柿、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应少吃油腻、生冷食物, 夏季暑热外蒸,人体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最容易受风寒雨露侵袭,因此,晚上不适宜在室外乘凉过久。应晚睡早起,合适午睡,以恢复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衣着方面要单薄某些,衣服应勤洗勤换,勿穿湿衣、汗衣。2.夏天如何防中暑?常言说:盛夏时节防暑邪,长

7、夏注意防湿邪。盛夏在室外或高温环境工作时,应避开烈日火热之时,并注意补充淡盐水。可服绿豆汤或中药解暑汤(藿香、金银花、紫苏、薄荷、连翘、芦根、淡竹叶等),以避免中暑伤津。夏季三伏时节,由于湿气太重,人体的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甚至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疾病,因此在长夏要保持居室干燥卫生、个人勤换衣物,平时多吃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绿豆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必要时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以防暑湿伤身。3.炎热夏天能锻炼吗?夏季可以锻炼,但时间应避开烈日火热之时,以早晚凉爽之时为宜,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

8、操为好,不适宜做过度剧烈的活动。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可合适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大量饮用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4夏天“空调病”是怎么回事?炎热夏季,用空调温度过低,(应注意室内温度不适宜低于2,室内外温差不超过6),会使腠理闭塞、暑热郁闭,也许浮现头痛、腰痛、下肢酸痛,容易患感冒、胃肠病、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即“空调病”。入睡时最佳关上空调,或室温保持在28为宜。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站起来合适活动,以加速血液循环。 5.为什么在夏天能治疗冬天疾病?中医“冬病夏治”三伏贴,是顺应天气和时节变化进行的外治法。在夏季伏天,人体阳气旺、腠理开,通过穴位敷贴中药刺激,可有效疏通经

9、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功能。对某些多在冬天发作的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关节病变、慢性脾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持续敷贴数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冒。秋中医觉得秋属金,主于肃杀,肺气旺。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处在“阳消阴长”之时,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秋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的特点。秋天干燥吃什么?秋宜食补防秋燥。秋天宜进食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来避免干燥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如百合、蜂蜜、牛奶、梨、莲子、苹果、菠萝、香蕉、银耳、芝麻等等清补柔润之品。,也可食用沙参、麦冬、百合、川贝、杏仁等益气滋阴、宣肺化痰的

10、保健中药制作的药膳。中医觉得“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秋季早餐食粥,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胡桃粥润肺防燥,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等。为什么要“秋冻”?人们常说的“秋冻”,就是说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衣物的增长要合适,不要一遇寒流就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要故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这样可顺应自然界秋季收敛之气,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逐渐适应冬季寒冷气候。3.秋天为什么要“闻鸡而起”?秋天应早睡早起,以养气敛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

11、收之道也。”金秋时节,天高气爽,在经历了炎夏的闷热后,秋季的凉爽让人们感觉格外舒服,正是户外运动的大好时机。国内自古就有“重阳登高”的老式,在北京,诸多人秋天爱去香山看红叶也是户外活动的较好得选择。也可根据个人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慢跑、快走、太极拳、瑜珈等运动,以微出汗为度,达到保肺健身之效。冬中医觉得冬属水,主于敛藏,肾气旺。冬时,自然界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气候寒冷。阳藏阴盛,万物闭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点和规律,以静养、藏精为主。1.为什么要“冬令进补”?冬季阳藏阴盛,万物闭藏,是进补的好时节。以保阴潜阳、藏精御寒为原则,选用温补的食物进行调养,可以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

12、,提高人体防寒的能力。不同体质的人群应选择不同的进补措施和种类。如阳虚质宜食牛羊肉、狗肉、鸡肉、韭菜等温热之品。既要少食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伤及阳气,也应注意不要因天冷,过食辛辣、燥热等食品,而耗伤阴气。平时宜多食白菜、萝卜、豆芽、山药、核桃、桂圆、大枣温甘食物。冬季除加强饮食调补外,还可合适施以药补,如选用黄芪、党参、枸杞子、阿胶、乌枣或六味地黄丸等益气养血补肾之品,但必须注意不要自己随意乱用补品,最佳在中医的指引下,可根据不同体质制做膏剂调养。“冬天静养”就是安静不活动吗?冬季寒冷阴盛,应静养。即宜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虽

13、冷,但仍要坚持锻炼,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锻炼应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在大风、大雪、大寒及空气污染的地方健身。运动项目宜以缓和、运动量不大的为主,如太极拳,慢走、慢跑、健身操等。锻炼时间不适宜太早,以太阳初升为宜,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度。特别是在市区里,清晨的空气中往往污染物尚未散去,过早外出锻炼很有也许引起体质较弱的人生病,如果自身就有慢性病,这一习惯还也许导致病情加重。中医饮食摄养篇、为什么食物有五性之分、五味之别?全面膳食,五字为要。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是说谷、肉、果、菜分别有温、热

14、、寒、凉、平之五性之分,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分别,因此饮食要因时因人而异。四季饮食辨五性:性平的食物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生温的食物除夏季合适少食用外,其她季节都可食用;性凉的食物夏季可常常食用,其她季节如要食用须配合性温的食物一起吃;性寒的食物尽量少吃,如要食用,可加入辣椒、花椒、生姜等性温热的食物作为佐料,以减轻食物的寒性。五味食物入五脏: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食药同源,合理摄入五味食物,可达到调养五腑气血、强身健体的作用。2、如何选用五味食物?辛辣的食物入肺辛辣食物属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生姜、辣椒、葱、蒜等,能使身体发汗,宣散外寒,治疗因风寒引起的头痛、感冒、咳嗽、胃痛、

15、腹痛、腹泻。甘甜的食物入脾 甘甜味的食物能消除肌肉紧张,缓和疲劳,补充能量。有补益、强健身体的作用。甘甜的食物在中医食物分类中非常多,几乎占了常用食物的809%,常用的有:性平类:大米、玉米、南瓜、黄豆、猪肉、鸡肉、鲤鱼、鲑鱼、花生、山药、胡萝卜、大白荣、青菜、豇豆、土豆、芋头、香菇等;性温、性热类:糯米、燕麦、牛肉、羊肉、乌骨鸡、蚕蛹、鳝鱼、淡菜、鲢鱼、带鱼、桃子、核桃仁、樱桃、桂圆红糖;性凉类: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绿豆、鸭肉、苹果、茄子、金针菜、豆腐、藕、丝瓜、黄瓜、冬瓜、金针菇、蜂蜜等;性寒类:螺蛳、乌鱼、香焦、桑椹、西瓜、荸荠、空心菜等。性平、性温的甘甜食物合适气血虚弱的体虚之人,如疲劳乏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萎黄、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