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068700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 本阶段的生产工具是最简单粗糙的打制石器(旧石器),生产方式基本是单一的狩猎与采集。n 人类停留于从自然界获得现成的产品,还不懂得通过劳动去进行主动的生产。 n 这种原始单一的狩猎采集活动还没有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人类基本上还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自然却完全主宰着人类的命运。n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很容易就把自然神化,只是想象通过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支配自然。这就是早期的神话、巫术、图腾崇拜等,体现了自然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观。n (一)自然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自然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的主要问题是自然是什么(本原)和自然怎么样(即其存在方式和状态

2、)。n 1、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这一时期自然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哲学与自然科学还没有被明确地分开,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在本阶段,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在自然科学体系内尚未形成明确的学科分类,人们往往是以笼统、整体的方式来认识自然的。思想家们主要是靠哲学思辨和直观感觉的方式来把握自然的,对自然的哲学认识和具体知识的认识是混合在一起的。 n (1)本质论自然观 ,是以某种或某几种自然界中的具体物质性元素,作为整个自然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规定者” ,这就超越了直观、感觉的局限,而从抽象思辨的角度来探索问题 。毕达哥拉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数”,即“万物皆数”

3、。“原子论”认为,世界的基础是原子(同时还包括了绝对的虚空),代表是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 ,试图从微观的角度,将宏观的经验现象抽象为微观的东西。古代希腊人还产生了万物皆变的观念,体现了原始的辨证思维。n 古希腊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因素,哲学家们对自然的认识是笼统的,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 n 哥白尼; 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n 牛顿。“我希望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余现象。因为有许多理由使我猜想,这些现象都是和某些力相联系着的,而由于这些力的作用,物体的各个粒子通过某些迄今尚未知道的原因,或者相互接近而以有规则的形状彼此附着在一起,或者相互排斥而彼此分离。正

4、因为这些力都是未知的,所以哲学家一直试图探索自然而以失败告终,我希望这里所建立的原理能给这方面或给(自然)哲学的比较正确的方法带来光明”。n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自然被看作一幅机械图景。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与人相分离的,整个自然是一个精确运转的庞大的机器。自然所遵循的规律是严格的因果决定论,物质运动不存在质的变化,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依靠的是外力的推动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上,其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都是显著的。就积极方面看,它突破了神学唯心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束缚;它强调采用经验、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去认识研究对象,而不是采用思辨的方法,这就将以往混在一

5、起的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方法区别了开来,科学有了自己独特的、适宜的研究方法,这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就消极方面看,它带有明显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色彩。把多样性、多样性的物质运动形式都看作机械运动(显然,还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形式),这是以偏概全。以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割裂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导致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 ,认为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外因 。n 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界的组成成分,人类可以认识与改造自然。整个世界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除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及这种永恒的运动变化之外,没有别的永恒的存在。普遍的联系表现为

6、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以及根据一定条件,二者间可以发生相互的转化。正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物质的运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它们都是无限的,而且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人类的思维所把握并加以利用的。n 1、自然观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近代的机械论自然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这些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根本的联系。n 2、自然观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两种不同的观点:理性主义的代替论和经验主义的取消论。n 自然观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指导。一、为理论创新提供可能性;二、为自然

7、科学理论提供哲学背景或者说一套理论框架;在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自然观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系统自然观(一) 基本内涵:自然是一个系统,它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是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1、系统的概念:贝塔朗菲(系统论创始人)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每一个物质系统都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而每一个物质系统之外,又有别的物质系统,即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关系中,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可以说,物质的统一性就是系统性。 2、系统的基本类型。 孤立系统, 封闭系统,

8、开放系统简单系统, 复杂系统微观、宏观、宇观系统 天然系统、人工系统有序系统与无序系统 3、自然界系统的特性: 整体性 层次性 动态性 开放性 稳定性 功能性 结构性 (二)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演化发展的原因在于自然界的内部,即自然界自身的内部矛盾。在无机界中,主要是吸引与排斥的矛盾作用,在有机界中,主要是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作用。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 1、矛盾是自然界演化的根本动力。 2、演化的基本方式是渐变与突变。 3、演化具有周期性, 演化具有无限性。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它是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横断性学科。它研究生物体和机器以及各种不同基质系统的通讯和控制的

9、过程,探讨它们共同具有的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的原理和改善系统行为、使系统稳定运行的机制,从而形成了一大套适用于各门科学的概念、模型、原理和方法。 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无论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以至经济系统、社会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在这类系统中有专门的调节装置来控制系统的运转,维持自身的稳定和系统的目的功能。控制机构发出指令,作为控制信息传递到系统的各个部分(即控制对象)中去,由它们按指令执行之后再把执行的情况作为反馈信息输送回来,并作为决定下一步调整控制的依据。 这样我们就看到,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

10、来实现的。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如温度、血压的稳定),或是机器自动保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是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 广义信息论则把信息定义为物质在相互作用中表征外部情况的一种普遍属性,它是一种物质系统的特性以一定形式在另一种物质系统中的再现。信息概念具有普遍意义,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科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一门科学。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观点,把事物看做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

11、理,达到对事物复杂运动规律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它作为一个信息流通过程加以分析。信息方法着眼于信息,揭露了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信息联系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

12、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的诞生,在哲学领域彻底否定了决定论,排除了“可预见的狂想”,使人们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产生了新的知识。 第一:由于混沌事物现象无处不在,所以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仅绝对不可忽视,而且必须认真研究。 第二,在混沌系统中,决定论模型产出随机性,是必然性中蕴涵着偶然性,偶然性来自必然性。 第三,在通往混沌的道路上,总是先有周期振荡,然后出现混沌。即是通过有序进到无序,进到混沌。混沌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具有以下三个核心概念:1、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蝴蝶效应”。2、 分形(fractals) 分形是著名数学家Mandelbrot创立

13、的分形几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意为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自相似性是跨尺度的对称性,它意味着递归,即在一个模式内部还有一个模式。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标度的重复性,故可产生出具有结构和规则的隐蔽的有序模式。分形具有两个普通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3、 奇怪吸引子 它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突变论 突变论是近十几年间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连续的渐变如何引起突变或飞跃,并力求以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把握这些突变或飞跃的一门新兴学科。突变论的诞生,以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

14、和形态发生学一书的问世作为标志。 “突变”一词,是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突变论的主要特点是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 突变论认为,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如果质变中经历的中间过渡态是稳定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渐变过程。质态的转化,既可通过飞跃来实现,也可通过渐变来实现,关键在于控制条件。 协同学 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 它基于“很多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的原理,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

15、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 协同论可以概括地认为是研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种系统的发展演变,探讨其转变所遵守的共同规律。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 自然科学研究的宏观领域里,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十分复杂的变化,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种远高于平衡态的非平衡系统在其外参数变化到某一值时,通过系统与外界连续不断地交换能量和物质,系统可以从原来无序性状态转变到空间、时间和功能上都有序的结构。不仅一个活的人体、动物体、植物体是耗散结构,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如一个城市、一个工厂也都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形成 1远离平衡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 。 2 分支。 耗散结构从本质上讲就是系统从一种状态,通过分支,即,通过“突变”而进入另一个有序状态。 3 涨落进化运动的革命性因素。 4 竞争机制的作用 。 5 巨涨落的出现完成从混沌到有序的突变 。 涨落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它的运动是完全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因此,整个系统所处于的状态也是混乱的,无法预测的。我们通常把这样的状态叫做混沌态。 整个过程:首先是由于系统远离平衡,导致系统出现不稳定,从而出现大量的分支结构,使系统进入混沌态。然后,随着进一步开放,系统通过“涨落的有序”,形成新的巨涨落而取代原来的结构。这个新的结构是比原有结构更复杂,但更有序的高级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