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5063168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银行网络发展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已明显呈现以下十大特征和趋势:一是金融管制放松化;二是金融创新化;三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四是融资证券化;五是银行经营国际化;六是银行业务全能化;七是银行资本集中化;八是金融业电子网络化;九是国际货币结构多元化;十是金融监管国际化。一、金融管制放松化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普遍对利率实行管制,如制定存款利率最高限,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等等。虽然这些管制对稳定金融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 80 年代以后,这些早期形成的金融法规实际上已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金融管制对金融业的

2、某些消极作用,也在相当水准上激发了西方各国金融创新的热情。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浪潮。首先是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存款利率限制,放开汇率管制,取消证券交易中的固定佣金制度;其次是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权力,使其公平竞争;三是改革金融市场,放松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限制,丰富金融工具和融资技术,增强和改善金融市场的管理;四是实行资本流动自由化,相继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以及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国外市场的限制。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提出了新的金融改革方案,逐步放松对存贷利率的管制,力图改革其旧的金融体制。 1999

3、 年底,美国还颁布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最终废除了形成于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的主要条款,消除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行业壁垒;改革跨州银行法,统一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工商企业对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所有权,以此拓展金融机构的资本来源。在日本,放开利率的存款( 包括大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证券、大额存单和外汇存款等 ) 在银行和其他金融储蓄机构吸收资金总额中的比重。从1989 年起,日本对短期贷款基准利率的确定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以前主要根据贴现率确定基准利率,现在则考虑融资成本和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在逐步放开利率的同时,日本还对其银行法第 65 号条款进行了改革,取消了银行与其他

4、金融服务业之间的行业限制。日本 1981 年新银行法和修改后的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可以经营公债,同时允许证券公司从事大额可转让存单的交易,允许其设立中期债券基金,并用这些基金开设现金管理账户。此外,证券公司还获准向顾客发放以公债为担保、不限用途的贷款。在英国, 1986 年 10 月 27 日,伦敦股票交易所允许外国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申请成为交易所会员,允许交易所以外的银行或保险公司甚至外国公司100%地购买交易所会员的股票,此次改革被人们称之为金融“大爆炸”,其核心就是利率的自由化和金融业务的自由化。在1985年,欧共体推出了“银行业协调第二指令”的金融改革方案。该方案规定:一是欧共体

5、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在本国获得营业执照以后,均可在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经营母国所批准的诸如存款、租赁、参与股票发行、投资管理等广泛的金融业务,而不考虑东道国的银行是否允许经营这类业务。二是在对待非成员国金融机构方面,遵循对等原则,凡给予共同体银行与本国金融机构同等待遇的非成员国,其银行也可在欧共体获得同等待遇。这一期间,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也逐步实行了金融体制改革。例如,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实行商业银行民营化;实行利率自由化;实行金融对外开放;放松金融管制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改革提升了金融效率,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90 年代以来,虽然先后出现了诸如墨西哥金融

6、危机、巴林银行倒闭及亚洲金融危机等恶性事件,一定水准上延缓或防碍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但从总体趋势看,随着美国、日本、欧共体等西方主要国家金融改革方案的实施和生效,以及各国金融监管水平的提升,各国金融发展必将渗入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因素。二、金融创新化一般而言,金融创新主要体现于期权和期货交易的发展,证券市场上大量新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的出现,以及银行国际业务中货币和利率的互换、票据发行便利和远期利率协议等新的交易技术和业务的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初,金融创新主要是逃避金融控制和资本管制,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即是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和平行贷款。在70 年代,金融创新与60 年代却

7、有所不同,创新主要是转嫁市场风险,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及金融期货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到了 80 年代,金融创新的进程日益加快,至 80 年代中期,金融创新达到高潮。这一时期的金融创新主要是融资方式的创新。根据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的报告, 8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为票据发行便利、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并被称之为80 年代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四大发明”。90 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仍在持续,西方国家普遍放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并为本国居民进入欧洲债券市场融资提供方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放松金融管制,使银行和金融体系更加面向市场

8、。金融业竞争激烈化,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符合需要的优质服务,也在相当水准上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虽然 1994年和 1997年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以及多次类似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巨额损失案例,但这些并不能也不应阻止世界各国的金融创新,目前仅仅到了必须对金融创新的各种工具和方式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时候了。三、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是指因为科技进步、金融创新及金融管理的自由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连接,逐步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伴随金融的自由化,发达国家为了减少竞争成本、降低与防范投资风险,持续开拓金融市场,寻求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在此背景下,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投入到

9、更加开放和统一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潮流中,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结,构成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距离,实现24 小时不间断营业。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东欧转型国家,为了加速发展本国经济,实施赶超战略,不得不“打开门户”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大循环,由此而产生了大批新兴的金融市场。目前,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地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而且,这些离岸金融市场已成了“二级批发市场”和“中转站”。离岸金融市场不但促进了各国之间多边信贷关系和货币信用制度的日益发展,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而且还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的流入,以

10、增加本国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提升本国国际金融业务的技术水平,持续适应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该说,金融市场全球化既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全球性的金融活动,方便了国际投资,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各国金融市场联系越密切,相互依赖水准就越加深,只要某一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就会迅速地影响或波及到其他金融市场,引起不同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因此,这种潜在的金融风险无疑对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四、融资证券化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融资证券化”特征,即融资由银行贷款转向具有流动性

11、的债务工具,筹资者除向银行贷款外,更多的是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股票及其他商业票据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直接向国际社会筹集资金,资金供应者在购进债券、票据后也可以随时把拥有的债权售出,转换为资金或其他资产。融资证券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证券化,即持续通过创新金融工具筹措资金;二是金融体系的证券化,指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下降,而通过发行对第三方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升,即所谓资金的“非中介化”或“脱媒”现象。80 年代以前,国际信贷是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大大超过国际债券筹资额。 80 年代以后,国际债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11988年国际债券占国际筹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

12、26 4、 42 4 、 48 2 、45. 3%、58. 9%、70. 9%、59. 02%、62. 8%。U85年国际债券在国际筹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国际信贷,此后国际债券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这一比重已大体维持在70左右。在美国,融资证券化表现得最为显著,几乎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成为投资银行业新的角逐领域。首先,银行将其资产证券化,即将其应收账款或放款等较不具流动性的债权资产汇成一组,出售给第三者以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截至 1988 年末,银行证券化的抵押贷款已达 7700 亿美元。到 1990 年底,全美抵押贷款的 13 都已证券化;从 1983 1990年,美国贷款销售

13、由 270亿美元上升到1900亿美元。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既减少了信用风险,也提升了资本资产比率。因此,它是大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借贷市场与证券市场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其次,非金融企业筹资证券化,大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筹集资金。从19841989年,美国债券筹资额占筹资总额的比例依次为 41、 55 7、69 2、 82 3、 65 8、63。 1990年以后,债券筹资无一例外地超过信贷筹资。在证券化进程中,商业票据的发行部分取代了银行对公司的短期信贷。 1995年美国非金融公司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筹集的资金与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基本持平。近 20 年来,国际融资证券化促进了国际资本市

14、场的长足发展。相对而言,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要快于股票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国际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它已成为当前国际融资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而且还刺激了各国的经济增长。五、银行经营国际化自 80 年代以来,金融管理的放松、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金融工具的持续创新、全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跨国结算体系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导致了银行经营国际化趋势的持续加快。银行经营跨国界发展,不但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及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而且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整个 80 年代,世界各大银行都致力于在世界各大洲、各个国家广设办事处、代表处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属行以及附属的金融机构

15、,甚至建立非金融性质的分支机构,并与其他银行组成合资银行或国际银行集团。在此方面,日本银行的海外扩张的确是引人注目的。据统计,19831989 年,国际银行业资产从22330 亿美元增加到 51392 亿美元,其中日本银行的资产从4750亿美元增加到 19672亿美元,增幅达330,已占到所有资产的38 3 ;而美国的银行资产从6080 亿美元增加到 7274亿美元,增幅只达19 6,比重也仅占 14。到 90 年代初,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银行,纷纷在其他国家广设分支机构,以壮大自身力量。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在65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135 个分行。在韩国,截至1990 年底,外国银行分行已达67 家,外国银行设立的办事处也有60多家。相关资料显示:仅1992年世界排名前 200位的大银行中,境外资产平均比例达36的银行就有25 家,达27的约50 家,占19的约 100 家,而且越是大银行,境外资产比例就越高,境外业务量也越大。90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