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5062237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7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用迁移,转化,类比等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性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创设相互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培养全员参与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形成知识网络

2、。 教学难点: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六一”马上就要到了。(出示课件)大家都在忙着排练节目,缓解了不少我们的学习压力。今天我们就帮助排练节目的同学解决一些问题吧。“绕蘑菇一周粘上星星草,需要多长的星星草?做这个蘑菇需要多少卡纸?”(出示课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师:今天我们就来整理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出示课件)二、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1.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周长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师板书)2.师: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吗?(师板书)3.复习所学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师:现在老师带大家

3、去“豆豆魔法厅”,那里有很多平面图形,说对它们的周长,你就是魔法师了。(出示课件)三、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1.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面积用什么单位来计量?2. .师:面积单位有哪些?你能任选一个比划比划它的大小吗?(师板书)3.师:你还记得所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它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我们一起去“豆豆加油站”回顾一下吧。(出示课件)配合学生回答课件依次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的推导过程。4. 小结: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知道在学习新图形时都是先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比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都是先转化成长方形再推导面积公式;三角形和梯形都是先

4、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再推导面积公式。(出示课件)转化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将来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希望同学们能灵活掌握。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师:刚才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复习,现在我们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始“聪明豆豆竞赛”。组内成员答对一道题就为本组赢得一粒“聪明豆”,累计得到“豆子”最多的小组获胜。(出示课件)1.“豆豆抢答题” 每一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进一步比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区别。)2. “豆豆必答题” 计算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每组任选一人抽查,答对者本组得一粒聪明豆。)3. “豆豆必答题” 填空 。4. “豆豆抢答题” 判断。5. “豆豆风险题”每组一道题,同时进行。

5、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按小组所得“豆子”数从低到高优先选择。汇报(出示课件)五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并鼓励。六、布置作业书第97页做一做。教学反思:首先,由于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以前都是分册、分散出现的,受遗忘规律的制约,这里面有很多知识出现了“盲点”,“误区”。特别是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已经很模糊了。虽然是复习课,要激活这些知识,花时间再次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比较细,出示“提示语”,动态演示推导过程,带学生直观,形象的回顾旧知识。并且在课件演示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渗透了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网络图,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

6、和建构,沟通联系,有机渗透 转化这一数学思想,使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一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其次,复习课学生最容易出现疲劳状态,因此复习课最忌枯燥,乏味的回顾,总结,机械性的练习。所以在知识的回顾上要有创新,练习形式上要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注入学习动力。因此,巩固练习时我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激情高涨,准确率也有所提高。同时“风险题”的设计节省了时间,减少了学生的练习量,还学到了多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效果不错。我对本节课的不满意之处是新课的引入不够自然,新颖,不能一下吸引孩子们的眼球。知识的回顾虽然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但任感觉“放”的不够,束缚了孩子们的手脚。不过,“放”的太开,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很矛盾,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尝试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