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的心得五篇.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5060071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中庸》的心得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读《中庸》的心得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读《中庸》的心得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读《中庸》的心得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读《中庸》的心得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中庸》的心得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中庸》的心得五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中庸的心得五篇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局部,一局部是大学,一局部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局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中庸的心得,盼望大家喜爱! 从开头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消失,于是慢慢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寻常,平凡。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善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好像都在提倡着“韬光养

2、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表达一个人本身的素养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觉,这样的思维方式好像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接受的,取而代之的,固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简单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

3、是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简单中,我想,“简洁”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敏捷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才智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固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特长,而正是忠

4、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英勇,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到达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寻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到达“和谐”的境地,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才智。 中庸的浅显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假如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圆满。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遇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

5、这将是一生的财宝。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教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立工作了,慢慢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最高思想境地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寻常。既不过分也无缺乏。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需敬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给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进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

6、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全部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说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展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符合法规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简单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

7、的度的掌握,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解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常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由于效果的“和”打算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行更易,不是别的不行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行更易。今日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日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日没有难过的事,所以没有悲伤;今日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快乐,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状况这种境地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

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坚韧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宏大才智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地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

9、败的才智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现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由于字难认,相反字很简单,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许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简单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10、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相互谅解、相互关怀、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地、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到达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

11、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需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楚,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 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严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着我们细细品尝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才智、处世之道。 可是,要到达“

12、至诚”的境地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到达“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制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寻常也”。寻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

13、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养,从而使社会可以到达太平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似乎消失了偏差,这唯恐跟用字习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寻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凡之意。所以许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

14、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知我们,要守好本分,说适宜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适宜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到达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原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猎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假如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知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

15、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知我们当学习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今很多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根底。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叙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当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依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立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