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请勿轻许愿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059070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请勿轻许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家长请勿轻许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长请勿轻许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请勿轻许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长请勿轻许愿 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期末考试快到了,家长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认真复习考出好成绩,便许下种种诺言,诸如考的好或名次进几名,给与物质奖励,家长的愿望是好的,都希望孩子有所出息,但这一行为潜伏的弊端是无穷的,值得家长慎重。笔者曾就所带两班学生是否拥有手机设计了一组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你的手机从何途径的来的?A家长为了联系方便买的,B因为学习进步奖的,C自己买的,D其他途径。调查了130个学生,有手机的是26个,占所调查人数的20%,其中因学习进步作为奖品而得到得是14人,占手机拥有学生的53%。就此我又调查了局部学生的家长,有些家长是做生意的,经常在外没时间管教孩子,给孩

2、子一个物质刺激,促进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唯孩子是听,只要学习什么条件都容许。这些学生往往在班上,成绩处于下游,学习习惯不好,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当然,为了得到奖品,有的学生经过努力暂时进步了几名,而有的学生为了奖品铤而走险,做出了许多考试违纪行为,有的学生得到奖品后,往往玩物丧志,成绩又直线下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事与愿违的后果呢?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研究成果正能解释这一问题。1971年,爱德华德西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解答一组有趣味的智力题,不动脑筋还难以答复。德西把被试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同时在不同的教室进行。实验组的学生每做完一道

3、题便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做完后无任何奖励,隔一段时间后所有学生休息一会儿,被试学生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察看发现,控制组的学生继续解题的人数明显多于实验组,时间越长,这种反差就越显着。由此,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斥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的吸引力这就是驰名的德西效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正确动机,此时的最好奖励方法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和交流。因此,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趣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解出难题又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根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此时如果给

4、学生以物质奖励,那么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这一结果显然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德西的实验结论对我们改良教育方式很有启迪,作为一个家长,首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帮忙孩子获得成功和乐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成长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经商的家长,总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但在教育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做会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孩子在学习上怕吃苦,干任何事和利益挂钩,在集体里无效劳意识,怕吃亏,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美德中

5、的大公无私,无私贡献不具备,就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达不到。再者,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孩子的学习有利的,诸如买书,或体育器械,对他的心身健康有帮忙,如果奖励一些诸如手机的东西,便于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以此在同学之间炫耀,在学生间引起攀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有些学生上课铃声不断,干扰老师的正常教学秩序。就是在兴旺的西方国家,中学生是不准带手机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学生如有不当的东西带进学校,如手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相比之下,我们也没收,但没收后要求学生家长来校认领。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认领时还跟老师说,你们学校管得太严了,现在都啥时代了,俺孩子在初中就给他买了手机。我们的道德教育效率不高,家庭教育的偏差难辞其咎。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长进,以后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一愿望能不能实现,就看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什么,更要看我们是怎样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