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058163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进展杨宏摘要 化疗性静脉炎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影响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国临床医护人员对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采用物理、中药、西药等预防治疗措施,或单用或联用,效果显著。关键词:静脉炎 化学治疗 综述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绝大多数化疗药物为生物碱制剂,对局部组织有刺激作用,输注后易导致静脉炎。化疗性静脉炎是由于长期大剂量输入化疗性药物或反复静脉穿刺等机械、物理、化学等因素造成的静脉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化疗性静脉炎一旦发生,不仅造成患者机体疼痛,并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临床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发

2、生机制、预防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在逐步明确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对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取得了诸多成果,现综述如下。1. 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1.1药物因素 化疗药物刺激性强,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的进入血管内,超过了血管本身的缓冲应激能力,易引起局部血管痉挛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1;也可因药物本身直接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血浆PH值改变或高渗作用等,使血管内皮细胞正常代谢受到干扰,甚至坏死,从而发生静脉炎2,3。此外如阿霉素、顺铂及丝裂霉素等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静脉炎。4 1.2物理因素 环境的温度,液体输入时的输液量、温度、速度、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

3、态对血管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当输入温度过低的液体时,局部血管易产生痉挛,血流速度减慢,药物易附着于血管壁,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引起了局部炎症介质的释放;同时使得血管供血减少,内皮细胞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引起静脉炎。51.3技术因素 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发生炎性反应。固定针头位置不当,可加重机械性损伤,使化疗药物外渗,局部血管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61.4解剖因素 肘窝及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指间等处血管细小壁薄,耐受性差,易渗出;而下肢静脉瓣较多,回流缓慢,液体和药物滞留时间较长,易致静脉炎。7 1.5神经传导因素 有报

4、道认为静脉药物的刺激作用,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在静脉穿刺点的局部浸润麻醉,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可明显减少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82化疗性静脉炎判定标准 高玉珍等9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型。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硬结型: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呈条索状;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肌层淤斑;闭锁型:静脉不同,逐步机化。目前多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2000年分级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

5、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3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3.1静脉内给药预防 在研究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机制的基础上,临床工作者采用稀释药物浓度、局部浸润麻醉、保证液体合适温度、外用药物及行PICC或中心静脉置管等方法,疗效显著。3.1.1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冲洗稀释 朱虹及马新娟等分别对输注化疗药物后应用生理盐水加量冲洗或大剂量5%葡萄糖快速滴注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化疗患者的静脉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0,113.1.2奴夫卡因静脉注射 建立静脉通道后即推注0。25%奴夫卡因5-10ml;输注化疗药物前可重复推注;若在输液过程中发现滴速减慢或局部疼

6、痛不适,可再次推注,此法能有效防止液体外渗外漏,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23.2局部外用药物预防 徐静等13过临床试验得出结论,在化疗患者行静脉穿刺采用硝酸甘油局部涂擦法,科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并发症的发生。官英丽14等报道,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将33%硫酸镁纱条沿静脉走行湿敷于注射的静脉部位,至化疗药物输注完1-2小时后停止,效果显著。王学敏等15在静脉穿刺后,在静脉走形范围内外媒湿润烧伤膏,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3.3局部冰敷 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少疼痛的及对组织的损害。研究报道,在输入诺维本后以穿刺部位为起点沿血管走行冰敷1小时,间歇1小时,连用3天,静脉炎发生率降

7、低25%。163.4滴注增温溶液 有研究表明,设定输入液体的温度标准为15-35,当温度维持在最低时,发生静脉炎的的机率较高;而保持温度在20-35,静脉炎发生率较低。5 3.5选择合适的血管 选择弹性好、血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开关节、神经、韧带处的血管,不宜选择手足背小静脉及下肢静脉,不用末梢循环差的血管。3.6中心静脉及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治疗,避免反复静脉穿刺、静脉炎及化疗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17,184化疗性静脉炎的治疗 发生化疗性静脉炎后,可采用多种措施治疗,如予中药或/和西药外敷、物理治疗,或者物理治疗联合中西药治疗,严重可予局

8、部封闭,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创新中药单味或方剂的应用,更是为个性化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增添了诸多选择。4.1局部封闭 临床上常用1%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5mg或酚妥拉明10mg,在红肿的边缘呈点状封闭,隔日1次,同时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一般3-5次即可痊愈。194.2物理治疗 金静晓20等用220W红外线照射静脉炎部位,皮肤与红外线治疗仪距离25-35cm,每日2次,每次30min,效果满意。陈向荣等21采用紫外线红斑量照射病变部位,具有良好的消炎作用,还可加速组织再生,促进结缔组织及上皮细胞生长,使伤口和溃疡愈合,对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满意.邢曼丽22等应用微波治疗仪,距离5-15 cm照射

9、,总有效率达到90.8%。4.3西药治疗 文献报道有高渗糖、维生素B12、地塞米松、氟轻松软膏、硝酸甘油、硫酸镁、美得喜乳膏、喜疗妥乳膏等。于春芳对20例由诺维本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患者,根据其不同的血管毒性反应采用地塞米松与庆大霉素交替湿敷,治愈率为100% 23。谢凤珠采用喜疗妥乳膏治疗应用奥沙利铂、亚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组成的FOLFOX方案化疗后所致静脉炎,效果显著。244.4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静脉炎病因主要是辛热有毒药物损伤机体,导致局部热毒炽盛,热胜肉腐,脉管腐烂,毒聚血凝,表现为脉管及局部组织红、舯、热、痛等急性炎症反应;静脉炎后期或体质虚弱病人,阴血津液为热毒耗伤

10、,此时以津血不足、血行不畅,以局部紫暗、结节疼痛等较为明显。治疗上予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并辅以温通血脉药物。文献报道有马铃薯、仙人掌、红花玄明粉、芦荟、薄荷、当归、紫金锭、生脉注射液、艾条、冰黄液、金黄散、六六味醇、护脉膏、复方红花酊、复方紫草合剂、清营汤、牛黄解毒片、云南白药、大黄、复方紫草合剂、通络活血膏、三黄散、红景天、京万红等。或单用或复方方;或药膏外敷或药物湿敷;效果满意。如吴小玲25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食醋或芝麻油调成糊状外涂治疗静脉炎,结果显效84。2,%,总有效率95。8%。白献红。26将乳香、没药、紫草煮沸后,去渣留药液加入芒硝湿敷于病变部位3-4次/天,20-30分

11、钟/次,治疗效果好,对红肿型静脉炎静脉炎效果更佳。4.5中西医结合治疗 鲁汉英27治疗由长春瑞滨加顺铂、泰素加甲氨蝶呤加氟尿嘧啶引起的静脉炎,将云南白药1.0g与盐酸山莨菪碱10mg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疗效显著。金秀华28将复方紫草合剂在浸过50%硫酸镁纱布条上覆盖患处,治疗45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1.4%。4.6物理联合药物治疗.陈天池29将红花注射液20ml均匀浸润纱布,在纱布上涂抹凡士林,高温加热消毒,冷却后贴敷于患处,然后电磁波照射,总有效率94.1%。廖巧聪30采用周林频谱仪照射配合硫酸镁湿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取得较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静脉炎是输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因素众多,关

12、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在明确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早期多种措施联合使用,治疗中物理、中西药等措施联用,必将减少静脉炎的的发生,缩短静脉炎的疗程,减少患者痛苦,顺利实施化疗方案。 参考文献1蒋冬梅,王曙红,李亚平等.复方七叶皂苷防治输液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40-41.2吴勤,王鹏巨.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机制和防治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41-42.3郑玲,刘艳.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进展.家庭护士,2006,4(3):50. 4赵丹凤.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护理研究,2001,15(5):260-262.5滑珊.输注液体温

13、度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实用医药杂志,2006,23(3):342.6华茜.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与护理近况.中国社区医师,桂诗敏.冷热疗法预防化学性静脉炎的的效果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0,8(),:33-34.7李西爱,李振香,王厚英.化疗药物渗透性损伤的护理现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23.8肖煜东,徐丽华,靖冬梅等.静点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生机理的探讨及防治方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7.9高玉珍,廖漫云,孙宇宁等.中药治疗静脉炎的临床作用与观察.护理学杂志,1993,8(4)275.10朱虹,高柏青,李艳梅等.生理盐水加量冲洗法对化疗患者静脉保护

14、作用的临床观察.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5):7-8.11马新娟,项英妹,蒋红等.胺苯丫啶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静脉保护.中华护理杂志,199631(9):506-507.12仇小峰,马渝凤等.奴夫卡因静脉注射保护输液的临床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6,14(2):60. 13徐静,祈侠玲.硝酸甘油局部涂擦在化疗病人静脉穿刺中的作用.山西护理杂志,1999,13(1):39-40.14官英丽,尹丽.改进硫酸镁湿敷方法预防化疗静脉炎.护理学杂志,1998,13(4):255.2004,6(12):56.15王学敏.MEBO对化疗患者血管保护的临床研究.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0,4:20.

15、16 张鸿雁,郭丽娟等.冰敷预防诺维本注射致静脉反应的观察.护理学杂志,1999,14(2):107.17 冉启志,李虹,吴绍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护理学杂志,1999,14(4):199-200.18 陈岱佳,谢德荣,李志花等.PICC防治化学治疗所致静脉炎的初步研究.肿瘤防治杂志,2004,2(11)179.19蒋笑怡,卓睿,李铁.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护理现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841-2843.20金静晓.瓮紫君.药物性静脉炎的红外线照射治疗.现代实用医学,2004,18(9):544.21陈传荣,骆晶.紫外线照射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52.22邢曼丽,秦小波,周金梅等.微波治疗化疗药物致静脉炎87例临床观察.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6):558-559.23于春芳.地塞米松与庆大霉素交替湿敷治疗挪威本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华夏医学,2004,17(5)683-684.24 谢凤珠. 喜疗妥在奥沙利铂联合化疗中预防静脉炎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1.25 吴小玲.如意金黄散外涂治疗化疗药物性静脉炎12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23(3):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