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05657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72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2021年12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与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存在问题5(三)机遇挑战6二、发展思路与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三、重点任务与举措13(一)做优做强金融组织体系,筑牢金融产业发展根基13(二)畅通经济金融循环通道,服务构建现代化新港城15(三)发挥港航联通区位优势,打造航运金融创新城市23(四)深化区域资本市场建设,提升直接融资发展水平24(五)加强重大战略金融支撑,构建金融开放合作新格局28(六)深入实施金融安全战略,坚决守住金融稳定底线30四、规划实施与保障34(一)强化组织保障34(二)强化政策保障3

2、5(三)强化人才保障36(四)强化机制保障37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连云港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加快在新时代实现“后发先至”的关键五年。连云港市金融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重大责任。为加快推进连云港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连云港市国民经

3、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连云港市“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连云港市金融业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作为全市金融系统及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南。 1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模式

4、创新愈益活跃,监管体系愈趋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十四五”时期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发展基础金融产业支撑作用愈加显现。“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各项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支柱产业地位加快显现。2020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6.64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45.10%,占服务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14.92%和6.92%,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4.8和2.6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12.58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3.50亿元,占全口径税收比例提高至3.52%。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260.62亿元、4258.73亿

5、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96.89%、133.05%。保费收入达到114.1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83.66%。金融从业人员达到4.3万人。金融产业业态愈显丰富。“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创投、典当、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193家。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34家,其中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8家;保险业机构53家,其中外资保险公司6家;证券期货业机构23家,其中证券分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19家、期货营业部3家;财务公司1家;融资性担保(再担保)公司24

6、家,其中国有担保机构16家;典当行8家;融资租赁公司5家;商业保理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18家,其中农村小额贷款公司12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6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25家。服务实体能力愈发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全市产业投资重点和金融服务薄弱环节,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输血供氧”。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扩张,截至“十三五”末,全市社会融资规模6494.8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29倍。银行业信贷规模创历史新高,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倍和2.3倍;制造业贷款恢复性增长,余额超过33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408.50亿元,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超

7、过30%;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不断提升,贷款余额达到642.86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1倍。保险业经济补偿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加有效,保费收入是“十二五”末的1.8倍,累计赔付137.07亿元;保险密度由1381.33元/人,提高至2481.74元/人。直接融资规模大幅提升,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增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挂牌企业197家,建成江苏股权交易中心连云港分中心,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余额达到1315.4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12倍。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建立,新增融资担保业务32.4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三农”业务占比超过70%。金融模式创新愈益活跃。“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探索

8、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市场主体、金融产品、融资模式和服务平台等方面创新成效明显。政银企联动合作力度显著加强,推出“苏科贷”“苏微贷”“富民创业贷”“连农贷”“连文贷”“税易贷”等创新产品;建成推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上线企业突破4万家,累计成功撮合融资160.37亿元,融资需求满足率超过90%。金融支持“一带一路”交汇点、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制体制逐步建立。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各项金融改革政策落地实施,在自贸片区内设立银行分支机构4家、地方金融组织2家,推出“跨境电商贷”“中银自贸物流贷”等25个金融产品。全市首个无抵押支农“险资

9、直投”项目落地实施。积极开展东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大力推进东海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愈趋优化。“十三五”期间,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局,整合地方金融组织监管职能,构建权责明晰、履职到位、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监管组织体系。地方金融组织稳健发展,对“7+4”类机构的监管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组织清理整顿成效明显,严重违法违规和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地方金融组织有序退出市场。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隐性债务存量进一步化解,国有企业运行平稳,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不良贷款保持“双降”,不良贷款余额降至全省最低,不良贷款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金融生态稳中向

10、好,东海县连续多年获评“金融生态优秀县”,灌云、灌南、赣榆等县区在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估中位次前移。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力度不断加大,新发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数、涉案金额、参与人数等主要指标连年下降,“群防群控、打早打小”的格局初步形成。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协同机制不断完善,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防范重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协作机制、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协作机制等工作机制相继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果,市内P2P网贷机构全部出清,虚拟货币发行交易、现金贷、校园贷等领域风险基本清零。表1 连云港金融业发展成果类别指标内容“十三五”末“十二五”末总体指标1.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226

11、.6492.472.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924.283. 金融机构(组织)总数(家)1991434. 金融机构总资产(亿元)5167.142546.50银行业5. 银行业金融机构(家)34286. 财务公司(家)1-7. 本外币存款规模(亿元)4260.622163.928. 本外币贷款规模(亿元)4258.731827.409. 不良贷款率(%)0.712.25保险业10. 保险公司数量(家)534011. 保费收入(亿元)114.1662.1612. 保险密度(元/人)2481.741381.33区域资本市场13. 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家)4-14. 证券期货机构数量(家

12、)231515. 上市企业数(家)8716. 场外市场挂牌企业数量(家)23538地方金融组织17.融资担保公司(家)242418.融资租赁公司(家)5319.商业保理公司(家)2-20.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家)182121.典当企业数量(家)91222.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家)25-(二)存在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与长足进步,发展态势长期向好。但是,对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对照新时期全市改革发展新目标、新需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短板,亟需在“十四五”期间着力破解。金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和规模持续提升,但对比苏北、

13、鲁南以及长三角GDP同等体量城市仍处于较弱水平,金融业增加值仍处于区域“洼地”,金融业占GDP比例较低。与连云港市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港城,奋力实现连云港在新时代“后发先至”提供强力金融支撑的使命担当不相适应,亟待加快做大金融产业规模。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整。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连云港市逐渐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主导,各类金融机构蓬勃发展的格局。但各类金融主体仍不健全,法人金融机构偏少,缺少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尚无全牌照的金融机构和总部注册在本地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专注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较少。主

14、体融资结构比较单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仍然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场主体的需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融资渠道结构尚不健全。全市融资体系中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担保等业态较为薄弱。另一方面,资金配置结构尚不均衡。金融机构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综合服务水平不够高,制造业、小微企业贷款偏低。金融风险防控仍需加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仍需完善。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债务管理需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运营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机制尚不健全,

15、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案件仍有发生。“十三五”末,虽然全市非法集资案例数由75例/年,下降到12例/年,但是2020年仍有1013涉案人次,与2015年的1047涉案人次基本持平。(三)机遇挑战“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连云港金融业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践行国家战略,服务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住新机遇,迈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处于新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新冠疫情加剧了大国战略的持续博弈,“逆全球化”势力不断崛起,全球产业链碎片化、区域化和本地化风险上升,世界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金融运行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的同时,世界经济与金融格局进入深刻调整期,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加快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根据国家部署,未来一段时间,长三角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连云港作为我国东部沿海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重要门户,将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