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代诗歌五首[19].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5056533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 古代诗歌五首[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 古代诗歌五首[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 古代诗歌五首[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 古代诗歌五首[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 古代诗歌五首[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 古代诗歌五首[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 古代诗歌五首[19].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

2、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二、学习登幽州台歌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

3、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1)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略。提示: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描绘。(2)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4、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3)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4)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3.体会抒情 (1)找对比,体会孤独远与近的对比:

5、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冷热与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廖廖数字,内涵丰富(2)形成画面:远望原野茫茫,仰视天穹无比浩瀚。个人在幽州台上显得那么渺小。(3)感情朗读。(4)讲君子之骨 少年之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东林书院长大没有入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长大之后入仕 带兵打仗则精忠报国。 宋.岳飞立于庙堂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国家遇到危难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

6、如归。三国.曹植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这些立于天地之间的君子们,是国家真正的栋梁,他们不为自己名利,只为天下苍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陆游临死才会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才会有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用足力气,高喊“过河!过河!过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哪。能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吗? 区区22个字,字字含泪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难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4. 课堂小结 这些沉郁苍凉的登高望远悲歌,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结晶。陈子昂是不幸的

7、,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让我们熟读精思,让这些美好的古诗成为滋养我们精神的营养,让我们在这些诗人的带领下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三、学习望岳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

8、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

9、、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2.初步感知。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4)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合作探究。 (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主要写了什么? 两层。前两联为第一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层,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齐鲁青未了泰山地域广阔造化钟神秀泰山景色秀美阴阳割昏晓泰山山势之高 (3)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

10、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首联“青未了”: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而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不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1、 4.课堂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二、学习登飞来峰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12、。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

13、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2.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3.合作探究(1)登飞来峰前、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侧重写景充满生机,后两句侧重抒情踌躇满志。(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

14、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30岁时。这是他出仕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4.诗句赏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意思是“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5.小结。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三、学习游山西村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