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地震中的父与子.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505616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9、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9、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9、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9、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地震中的父与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地震中的父与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2009年 4月115 日星期四第四节主讲人高洪生集备内容1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简析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父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表现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设计理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

2、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

3、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具学具 课件教 学 设 计教师补充主讲教师设计方案主讲教师设计方案主讲教师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一、 情景引入1、 观看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生的呼唤,爱的呐喊(http:/play.hupo.tv/tv/851130.html)。然后让学生谈感受。2、 师: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而其

4、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相机板书课题,读题)二、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1、自由读文,要求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2、学生自己读生字。3、让学生汇报那些字最难读、最难写(教师指导读、写)。4、齐读、小组读、个人读。5、听写生字。三、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 自由读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学生汇报。四、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二、深入学习课文,感受人间真情。(一)、初步感知父子的了不起。1、自由读课文,说说这

5、是怎样的一对父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2、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1、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你从哪里感受出来?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出体会。2、学生汇报。(1)、生找到第11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师: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全班齐读一遍。)(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A、这位父亲为了救孩子,他挖了多长时间?身体怎样?师: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在这段话中,

6、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 “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师:是啊,要知道他可是36个小时,不,准确说是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红了。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感情朗读。B、师: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我觉得这位父亲还遇到很多危险,受了很多伤。)师:你感受到他处在危险之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证明父亲处在危险之中?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读一句。(消防队长,警察)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父亲会有生命危险。)师: (师范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那位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

7、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1、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2、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拉破了)师:漫长的38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危险的处境和巨大的伤痛。生感情朗读。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A、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我的儿子还活着吗?受了伤吗?)师: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想有可能性吗?(书上写到教学楼成为废墟,还有人劝他,说没希望了)。师:是啊,可能这样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子,而是一具冰冷

8、的尸体。时间越长,这种可能性越大。他还会想什么?师:是啊,人们认为他失常了,在人们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别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呀。B、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指名读)师: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详的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程。)师:是啊,36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

9、的难熬啊!当我们体会到这点,你又会怎样来读这段文字呢?(生感情真挚,读得十分投入。)3、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师: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1: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陪伴他。2: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和他一起分享快乐。)5、师生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6、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用 画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句子) 2

10、、学生汇报生: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师: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让出了勇敢、勇气。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惧、害怕。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师: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师: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出来。师:谁来读这段话?指名读。师: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师:这一“让”,还“让”出了什么?(1: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2:让出了生

11、命。3: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师: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享受这幸福的时刻。三、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3、听音乐 报答一生4、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后,会再掬起一滴感动。对应训练补充巩固性训练(知识点考点)1比一比,再组词。掘( ) 拥( ) 控( ) 漆( )屈( ) 佣( ) 腔( ) 膝( )却:1、表示转折 2、再 3、推辞 4、可是1、草色摇看近却无。( ) 2、小溪泛尽却山行。( )3、他却以为我没来。( ) 4、他的盛情我难却。( )综合性训练创新提高训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与 子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