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的特征.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05427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艺术的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音乐艺术的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音乐艺术的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音乐艺术的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乐艺术的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艺术的特征.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的艺术特征“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听”。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赠花卿中两句名句。与此相类似的,列宁在听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后,也曾激动地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好听的音乐,确实是具有极大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生活。劳动生产、婚丧嫁娶、婴儿睡觉、行军打仗、国家大典、人们生活中举行的各种仪式活动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活动等等,都有音乐在其中发挥作用,都少不了音乐这门艺术。可见音乐艺术的普遍社会意义。音乐在

2、社会生活中是较普遍的,但是,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了解却很不普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现象。一般而言许多人对于音乐的了解,总有一种奇妙的说不出来的神秘感,好象音乐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有人说:“音乐是上帝的语言”。音乐给人的印象如此神秘,主要是因为音乐本身的特征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其实,音乐并不那么神秘不可知,只要我们对音乐的特征有所了解,音乐艺术的魂也就被我们抓住了。那么音乐艺术又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呢?归纳一下,有如下几点:一、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听觉为对象的声音的艺术,或叫听觉艺术。音乐离不开声音,声音是音乐艺术的物质基础,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声音的感觉器官,只能是耳朵,所以人们把音乐一

3、方面称之为声音的艺术,另一方面又叫它为听觉艺术。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又不等于凡声音就都是一种音乐,如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生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来的一种乐音,而且这种乐音,又不是一个单个独立的音,这种乐音是由一系列根据不同音高排列有序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整体,即音乐学中所讲的乐音体系。在这个乐音体系中,它又有它们自己律动美的法则,如旋律法、和声对位法,还有调式、调性、节奏等规则。这些美的律动的法则,就象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语法规定一样,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因此,音乐艺术之

4、所以是音乐,而不是其它什么,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运用的是一种符合美的律动原则,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要求的悦耳之音作为它的艺术语言,作为物质表现手段所致。从以上的规定看来,不是悦耳之音,不符合审美心理要求的声音,是不能构成音乐的。有一种“噪音音乐”的艺术主张,这个流派的代表人之一,就是未来派艺术家卢索洛(Russolo),他在1913年写了一篇为未来派艺术鸣锣开道宣言,在宣言中他说:“古代的生活是寂静的。在十九世纪随着机器的发明,噪音诞生了。”“我们必须跳出纯粹乐音这一狭小的圈子,而征服噪音这一无限变化的王国。”他还提出了一个未来派乐队的配器原则,介绍了六种噪音,如隆隆声、哨子、气笛声;低语声;尖锐

5、剌耳的摩擦声;敲击声;人和动物的声音。这些声音,作为一种音乐艺术语言的物质材料,显然是对传统音乐美学原则的反动。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发展,而是一种扭曲、畸形,音乐的自我消亡。二、音乐主要是在时间中运动的一种时间艺术。由于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这一特点,又赋予了音乐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即音乐旋律的运动的时间性。它不似造型艺术那样,可以较长时间地保存在那里供人欣赏。如陕西秦始皇墓出土的兵马俑,在地下宫殿中长眠了几千年,至今发掘出来,仍然栩栩如生,闪耀着灿烂的古代文明。音乐就不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是这样描写音乐演奏结束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西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一旦演

6、奏、演唱结束,就不复存在了。如我们听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8分钟左右;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一小时左右。这些音乐表演,时间到了,音乐也就完了。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由于音乐的这一特征,所以就要求人们欣赏音乐,必须具备有良好的听觉和听觉记忆,听不清楚,记不住,音乐过去了,就等于你没有欣赏。它不似文学、绘画等可以反复观赏,翻过来,倒过去,仔细地玩味(当然,现代有了录音机,克服了音乐这一缺陷)。从作曲来看,作曲家为了加深人们对音乐旋律的记忆,在乐句、乐段中常常使用重复、反复、变奏、回旋等手段,这些都是因为音乐有较强的时间性这一特点所致。由于音

7、乐时间性的特性,又由于古代没有现代文明社会中的音响设备,所以今人就无法欣赏到古人的音乐表演艺术。就我国而言,古代音乐家的逝去,又由于乐谱大量的失存,中国古代的灿烂音乐文化也就荡然无存了。1987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文物中,有一套惊人的编钟,其钟由8组65音组成,音色优美,音域也广,可以奏出一些现代乐曲,可见当时音乐文化的发达。编钟的发掘,被称为世界文化的瑰宝,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高度水平。但是,它终究只能是一种象征。因为它只是一件乐器,乐器离开了人的演奏,离开了乐谱,就无法反映出当时的音乐文化的全貌。湖北省歌舞团演出的编钟乐舞,其中音乐的演奏、演唱,都只能是一种拟古的设

8、想,并不能说明是当时的音乐文化。所以说,音乐较强的时间性,既是音乐的特点,又是它的局限。三、音乐艺术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表现功能与其它姐妹艺术相比,以抒情见长,所以,人们又常称音乐艺术为表情的艺术。造型艺术是以直接再现外部现实生活为基本特征,而音乐艺术恰恰相反,音乐所擅长的是内心的表现,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二胡曲二泉映月、歌曲歌唱祖国、贝多芬的钢琴曲热情奏鸣曲、柴柯夫斯基的第六响曲悲怆等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

9、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等等。音乐艺术为什么以抒情见长?为什么能直接抒发内心中的感情?原因就是因为声音与人的感情直接相关。特别是人声,可以说人声是人的感情最主要的直接现实。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所以声音最有传达人的情感的功能。当然,人的面部表情也是情感的直接现实,“察颜观色”,也可以窥探人的内心情感的秘密,但和声音相比,就不如声音传达情感那么具体,那么动人。人们常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仔细地感受声音的变化,最能具体地感受人的情感的变化,最能引起人情感的共鸣,特别是欣赏音乐就更是如此。如你听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

10、,就能激发你的悲壮、义愤之情;听大刀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就能激发你的勇敢战斗的豪情;听歌唱祖国,你就能感到庄严和自豪;听咱们工人有力量,你就会感到力量无穷。一首好的战歌,可以长久地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号角。其次,为什么音乐还能通过间接地描绘社会生活、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呢?换言之,音乐艺术既然是表情艺术,不善于描写现实生活现象、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类作品,如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为什么作者要限定这样的标题,音乐作品是如何去描写这一标题?我们听众又是如何来理解、欣赏音乐作品的春江花月夜这样一些自然的场景画面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的,音乐不善于直接再现现实生活场景,它缺少

11、为视觉提供空间造型的能力,但是音乐艺术利用音乐语言巧妙地描绘,确能达到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原因就是音乐艺术家,他们在创作音乐作品时,能充分发挥声音运动的一般规律,又利用宇宙事物运动的一般共同规律,相似状态,以音乐语言为手段来描绘客观社会生活的现象,表达人的内心感情。换句话说,就是当音乐作品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所描绘的客观现实生活的运动形式,又与人的心理感情活动的运动形式取得某种一致时,那么,这时的音乐表现,通过人的心理联想、通感、共鸣等心理现象,就能使乐音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描绘社会生活场景、画面的能力,同时又表达了人的内心感情。在现代心理学中,由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个“异质同构”,或“

12、同形同构”的理论,就是说明此一心理现象的心理理念。按此理论分析,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形式结构,与人的心理运动和形式结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客观物理力的作用后果与人的心理力的作用后果有一种相似的对应关系,由此而产生一种人所共有的心理感应。所以人们就极容易“见景生情,触目兴叹”,人的情感总是在与客观自然与现实生活交流着,对象化着。情与景,景与情的关系,总是在人的心理随时发生着交流、对应关系。音乐艺术表现,通过间接手段,借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的画面来抒情言志,就是在这一心理基础上而自然发生的。如春江花月夜乐曲演奏中,我们可听到一串串和弦分解音,也即琵音的表现,在我们心理就极易形成水波荡漾、波光盈盈的感觉;

13、再加上节奏平稳、轻盈起伏、明亮如歌等旋律的配合,综合起来,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月光如水,夜阑人静,湖上泛舟的场景画面,抒写着我们神往的优美情怀。四、音乐也有一定的再现外部现实的能力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外部现实,因为客观外物,只要一振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声响。如风声雨声、山鸣海啸、马达声、敲打声、人声等等,都是现实声音的表现。声各有其形,现实中的物体,只要能发声,它们都会以各自不同的声音形状来表现它们各自的特征,稍有一些生活经验的人,他们大都能凭着听觉能力去识别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些受过专门训练的,或是生活阅历丰富、听觉特别敏锐的人,还能通过声音的形、质去判断事物内部本质的变化状态。人声也是如此,男女

14、老幼声音形质就各不相同,而且随着人的性情的变化,声音又各有其形。乐记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麤以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常会听到某人说话粗声粗气,话里带刚;某人说话轻言细语,声音柔和等等,就是因为性情不同所致。人的说话是如此,唱歌也同样是如此。不同的歌声形状,就能表达出不同人的内在性情。人的歌声不仅有形状的不同,而且还有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时代环境音调的不同。不同民族地方风格,不同的时代环境音调,形成不同的风格、音调特色。这些不同的风格、音调特色,表现不同事物、不同人的感情的声音状貌,就是音乐艺术塑

15、造音乐形象,再现一定外部现实生活的能力。如民族器乐曲空山鸟语、百鸟朝凤,就利用了声音对鸟鸣声、回声的模拟,来描绘山谷空鸣、鸟语声声,或是百鸟齐鸣的欢乐景象。贺绿汀的管弦曲森吉德马,因为曲中采用了内蒙民族风格,再加上缓慢、平稳、安静的旋律进行,通过联想而使人得到一种辽阔草原、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和内蒙人民的生活情景的具体感受。再如王云阶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抗日战争交响曲,乐曲中除了有战争等景象的声音描绘,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外,说明这场战争是抗日而不是其它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曲中出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松花江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救亡革命歌曲的音调。这些音调的出现,就为唤起听众对抗日战争时期情景

16、的联想,提供了某种现实的声音基础。当然,话又必须说回来,依靠声音本身的现实性来塑造音乐形象是很有限的。音乐形象的塑造,主要还是靠描绘人的具体的内心感受,抒发内心的感情。表情,形象的内部具体可感性,才是音乐艺术最主要的特征。五、音乐内容的确定又不确定性。情感虽然和认识相关,情感中有认识的内容,但情感功能又不同于认识的功能,二者有本质的差异。从情感与认识相关一方面来看,情感具有一定的明确性;果从情感与认识的差异性来看,那么情感中的内函就模糊不确定了。比如说喜与恨,喜什么?恨什么?光是一喜一恨,这种感情,从内容上讲就有确定与不确定两重性的存在。从确定方面讲,喜、恨都是人可以认识到的一种具体的感情;从不确定方面讲,因为人的喜、恨有各种各样原因造成和内容不同的喜、恨,不具体反映哪一种喜、恨,这样的情感经验就显得抽象不具体了。如笛子曲喜相逢,原是内蒙民间乐曲,后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