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思维.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5054155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懂孩子的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懂孩子的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懂孩子的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懂孩子的思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懂孩子的思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懂孩子的思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懂孩子的思维.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懂孩子的思维【摘要】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出发,探讨如何了解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在促进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实例,对“如何了解小学生思维特点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充分利用错题资源把握孩子思维进行有效教学”,“ 灵活构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关键词】思维 思维特点 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对于一些教育教学经验相

2、对不太丰富的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往往不能够意识到学生思维特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加上每天忙于备课、教学或是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永远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以致教学效果难有起色。或是由于自己不是班主任,或是由于对新接手班级的孩子不是十分了解,一些教师不能够全面了解本班级儿童思维的特点,或者根本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一、了解小学生思维特点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思维是指主体能动地,连续性地获取各种环境信息,由特定的组织或组织体系对获得的环境信息和之前的运算结果信息进行一系列的运算,得出应对环境变化的方案的运动2。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们的思维特点仍然是以直接感知的、具

3、体事物的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丰富而提高,在数学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以前考试或是课堂练习,学生做错了,我往往首先会告诉他们正确答案,然后根据我的思路进行详细讲解,很少考虑孩子们是怎样想的,有时也是无暇顾及他们五花八门答案,我想只要学生按照我的解题方法会做也就应该是掌握了。出乎意料的是,昨天讲过订正过,而且是人人过关的题目,今天考试仍然会错误百出。这是为什么呢?我很困惑甚至感觉很气愤。慢慢静下心来,把学生们的错题拿出来,进行了一番研究。例如: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认真地分析、总结了一下,希望从中能够了解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4、试图读懂他们的思维。答案1:“1平方分米”。这类学生没搞懂求边长要使用长度单位,对面积单位“平方”没有真正理解,边长、面积不能够完全理解、区分,概念混淆。答案2:“1厘米”。这类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面积1平方分米,直观的印象不是很大,便顺手给了1厘米的答案。答案3:“4平方分米”。这类学生混淆了边长、周长和面积几个概念,用错了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答案4:“25平方厘米”。这类学生将1平方分米先化成了100平方厘米,和答案3一样用错了公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答案5:“100平方厘米”。这类学生弄错了题意,做成了面积单位换算,直接把平方分米化成了平方厘米。心

5、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学生能够熟知事物的轮廓,但不注重细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题目意思,得出正确的答案呢?我认为首先要蹲下来,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学生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教学。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做一张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绿色涂出面积部分(图中绿色填充部分用网格替代),用黑色粗线描出周长。接着要求学生指出其边长,追问要用什么单位(周长还是面积单位)。最后要求学生用小尺量一量,究竟周长有多长。通过这样一番动手操作,周长和面积概念由抽象模糊到具体、形象,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位平时

6、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遇到了类似的测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题目,忘记了面积公式。于是他就在长方形中画出了若干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数格子的方法解决了这道题。虽然解题方法变复杂了,但可以看出他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而且面对困难并不逃避,而是积极地去思考并寻找有效的解题方法。借此机会我把学生的思路在班上进行了讲解,加深了其他同学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队在班上对那位学生提出了表扬,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他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了解学生思维特点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亦或发掘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充分利用好错题资源,依据学生思维特点灵活把握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7、桑代克(ELThorndike)认为:“尝试和错误是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可我们大多数教师往往追求学生“全对”的境界,认为学生不出现错误就是自己教育教学的巨大成功。以至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从题目要求、解题思路到解题过程详详细细的讲给学生,恨不得直接把自己的大脑完全拷贝。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给出了的解答如下。1.( )+20=70答:902.一件上衣80元,是一件裤子价格的2倍,问一件裤子( )元。答:160元3.一张课桌62元,比一把椅子贵34元,问一把椅子( )元。答:96元很显然,学生们给出的这些答案都是错误的,这时我并没有马上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试

8、图从孩子们的思路出发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符号或是一些字词产生了条件反射,如( )+20=70,看到“+”,有些学生便毫不犹豫的把两个数相加,而根本没去注意“( )”的位置,更没有去全面分析哪个是加数,哪个是和。看到“共”则两数相加,看到“倍”便直接两数相乘,看到“贵”则想到相加,根本不去考虑到底是谁比谁贵。我把学生错误的答案带到了题目当中,“90+20=70”、“上衣80元,裤子160元,上衣是裤子的2倍”、“课桌62元,椅子96元,课桌比椅子贵34元”,学生们一眼就看出了矛盾,“课桌62元,课桌比椅子贵,怎么椅子96元反倒比课桌贵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遇“+”并

9、非就是加,遇“倍”并非就是乘。此时,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讲解,遇“+”为什么不用加反倒用减,因为题目求的是一个加数而不是和。遇“倍”不用乘而用除,那是因为题目中上衣价格是裤子的2倍,如果裤子价格看成是份1,则上衣的价格是2份,要理解两者的关系。课桌和椅子同样也是,要理解是谁比谁贵,先理解题意,不要盲目动笔。同学们在主动参与找错、改错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思维的互相撞击,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思维辨别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积淀方法与经验。我们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关键是在于我们怎么样去看待这些错误,怎么样正确理解出现错误的原由,当然,如果能够好好的加以利用,那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充分利

10、用这些错题资源既可以使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加强认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学生思维特点为其提供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当学生解题过程出现障碍时或出现错误答案时,我们一定不要硬生生把学生拽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学生犯错就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是依照孩子思维的一种再加工,我们应该善待这些错误,应该相信这点:从孩子的思维出发同样会有正确的答案。或许不可以,那至少我们也要去尝试,不是吗? 三、灵活构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受一定动机的支配,而兴趣则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直接的学习动机。因此,作为教师,与其

11、单调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不如把学习兴趣带给学生,活跃其思维,让其在兴趣的课堂海洋中自由遨游。课堂导入新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唤醒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好导入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良好的氛围,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一个可喜的开端。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讲了一则狐狸和山羊分菜地的故事。狐狸和山羊分菜地,狡猾的狐狸急急忙忙选了一块长9米宽1米的长方形菜地,而老实的山羊则选了一块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菜地。那么狐狸占到便宜了么?学生马上兴奋起来,积极地思考,并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这样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

12、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置身于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这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本人出示了大小不同的几个长方形卡片,演示了找出长方形的1/2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如图1所示。图1你能想出其他方法吗?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想要展现自己的作品。生1:我把长方形的卡片

13、对角方向对折便平均分成了两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当然就是它的1/2。(如图2) 图2生2:我也是把长方形的卡片对角方向对折,不过我不是沿对角线方向,而是上下选择等距离对折,因为上下部分相同,中间也相等,涂上其中的一份当然也是它的1/2。(如图3)图3图3生3:我和上一个同学思路一样,只是取左右相等部分对角方向对折,左右部分相同,中间也相等,涂上其中的一份当然也是它的1/2。(如图4)图4生4:我先将长方形沿“宽”的一边对折,然后两部分分别沿对角方向对折,取中间部分也是它的1/2。(见图5) 图5 生5:我也是先将长方形沿“宽”的一边对折长边对折,然后两部分分别沿对角方向对折,不过我对折的方向有所不

14、同,取中间部分或两侧之和都是它的1/2。(见图6)图6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由模仿到创造,在“创造”中深化了对分数的认识。在展示、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和提高,通过知识的相互碰撞不断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只要我们心中以学生为出发点,给孩子一份广阔自由的天空,放飞孩子的潜能,我们的素质教育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起努力读好学生这本书,读懂孩子的思维。【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互联网百度百科思维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