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05013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仪征市古井中学 刘开勇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3.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

2、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二、导入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

3、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 导语。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但是在日

4、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很多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将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

5、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

6、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7提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

7、不正确的。8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9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10提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举例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11提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2提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3提问

8、: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5提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地探索。四、论证方法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反面事例:(1)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2)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深省。五、课文小结本文思路清晰,就中国学生的现状举事例、讲道理,

10、极其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不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希望我们中国学生积极培养实验的精神。六、延伸、讨论1.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2.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附件: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

11、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格物致知 实验新知识 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