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04938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七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七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七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地衣和苔藓植物.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七章地衣与苔藓植物一.填空题1. 地衣植物是_和_共生的复合_植物。2. 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相似, 皆称为_植物。但是, 蕨类植物已有_、_、_器官的分化; 组织结构上有_的分化; 生活史中具有两种独立生活的植物体: _和_。3. 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为_, 少数为_, 共生的藻类主要是_和_。4. 有胚植物包括哪几大类群_。5. 植物的世代交替是在生活史中具有_和_相互交替的现象。地钱世代交替的特点是_发达而独立生活, _简单而寄生。6.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主要由_、_、_三部分组成。蕨类植物的孢子体主要包括_、_、_。7.角苔的孢子体呈_状, 基部有发达的_, 埋在_内,

2、 其上为_, 无_。8.苔纲除了叶状体外, 也有拟茎叶体, 但是苔纲和藓纲的拟茎叶体有区别, 前者多为_对称, 而后者多为_对称。9. 光萼苔的拟茎叶茎体, 叶在茎上排列成_列, 因而具有_之分, _对称。葫芦藓的拟茎叶体, 叶在茎上为_式, _对称。10. 泥炭藓的叶细胞有两种, 一种为_, 另一种为_。11. 葫芦藓的蒴帽前身是_属于_部分。12. 葫芦藓叶片中部形成类似叶脉的结构称_, 其“叶”特称_。13.苔藓植物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_, 另一种观点认为起源_。14.苔藓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水湿的特性, 特别是新枝不断产生, 老枝逐渐死亡, 形成堆积, 遗传达室构成

3、混黄, 因此苔藓植物对陆地的_、湖泊的_有重要的促进演替的作用。泥炭藓属植株常密集丛生成垫状, 侧枝有两类, 即: 下垂的_、上仰的_, 叶片为单层细胞, 由两类细胞构成, 即: 细小含叶绿体的_、大型以水能力强的_; 二.选择题1.松萝属于_。A. 裸子植物B. 地衣 C. 苔藓植物 D. 蕨类植物2.苔藓植物的孢子萌发首先形成: A. 配子体 B. 原丝体 C. 孢子体 D. 芽体3.苔藓植物具: A. 真根 B. 假根 C. 既有真根又有假根 D. 无根只有鳞片4.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减数分裂发生在_。 A. 合子分裂产生胚时B. 产生精、卵时 C. 产生孢子时D. 原丝体发育成配子体时

4、5.下列哪些特征是苔藓植物所具有的: (1) 有维管束 (2) 有颈卵器 (3) 有原叶体 (4) 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5) 有不定根(6) 受精需要水 (7) 有胚 (8) 有机械组织 (9) 有原丝体 (10) 孢子体能独立生活6.下列结构中哪些是属于苔类的配子体世代的(染色体n): (1) 二叉分枝的叶状体; (2) 芽杯; (3) 雌器托; (4) 颈卵器; (5) 假被; (6) 弹丝; (7) 蒴苞; (8) 孢子; (9) 受精卵7.下列结构中哪些是属于藓类的孢子体世体的(染色体2n): (1) 孢蒴; (2) 蒴帽; (3) 蒴柄; (4) 弹丝; (5) 基足(蒴足); (6

5、) 孢子; (7) 蒴盖; (8) 假根。三.判断题1.地衣是细菌和藻类组成的共生复合体植物。( )2.苔藓植物的孢子萌发产生原叶体。( )3. Bryophyta是“蕨类植物”的拉丁名称。( )4.苔藓植物产生颈卵器进行有性生殖。( )5.植物界的各门类植物中, 颈卵器植物是指有性生殖时期其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 即指植物界中的: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 )6.华南毛蕨的孢子囊和葫芦藓的孢蒴都具有环带。( )7.苔藓植物有茎叶分化, 加上它具有其他较进化的特点, 因而成为孢子植物中最高级的类群。( )8.苔藓植物是有胚植物。( )9.苔藓植物是孢子体占优势, 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

6、 )10.苔藓植物的原丝体和蕨类植物的原叶体都是产生有性生殖器官的植物体。( )11.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活史正好相反, 前者配子体发达, 后者为孢子植物中最高级的类群。( )12.光萼苔植物体是无背腹之分的茎叶体。( )13.地钱的雌、雄生殖器官分别长在不同的植株上。( )14.地钱的原丝体能形成多个植株。( )15. Pteridophyta是“苔藓植物”的拉丁名称。( )16.平常见到绿色的具有茎、叶和假根的葫芦藓植物体, 它的染色体是单倍的(N)。( )17.藓类(葫芦藓)的孢子体包括孢蒴、蒴柄、基足和蒴帽部分。( )四.名词解释1.地衣2.同层地衣3.壳状地衣4.叶状地衣5.精子器

7、6.原丝体7.通气孔8.气室9.背瓣10.中肋11.鳞毛12.腹叶13.孢子体14.基足15.孢蒴16.顶蒴的17.蒴盖18.蒴轴五.问答题1.何谓地衣?为什么说地衣是一个独立的类群?2.请绘图说明颈卵器结构, 哪些类群植物具有颈卵器?3.苔藓植物依其营养体的形态、结构分几纲?彼此又有何区别?4.绘地钱的颈卵器, 示其各部分结构。 答案 一.填空题1.真菌; 藻类; 多年生。2. 颈卵器 根、茎、叶 维管组织 孢子体、配子体。3.子束菌; 担子菌; 绿藻; 蓝藻。4.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5. (1) 孢子体世代、配体世代。(2) 配子体、孢子体。6.孢蒴; 蒴柄; 基足; 根; 茎;

8、叶。7. 长针 基足 叶状体的配子体 孢蒴(孢子囊) 蒴柄。8.两侧; 辐射。9. 3 背腹 两侧 螺旋 辐射。10.小的活细胞; 大型无色的死细胞。11.颈卵器; 配子体。12. 肋 拟叶。13.绿藻; 裸蕨类。14. 沼泽化 陆地化 弱林 强枝 死细胞 活细胞。二.选择题1. B。2. B。3. B。4. C。5. (2) (4) (6) (7) (9)。6. (1) (2) (3) (4) (5)。7. (1) (2) (3) (4) (5) (6) (7)。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四

9、.名词解释1.多年生的由1种真菌和1种藻类二个有机体组合而成的1个复合有机体, 在形态、构造、生理、遗传上具有固定的特征, 是长期生存论争、协同演化的结果。2.指藻细胞在地衣上下表皮之间的髓层中均匀分布, 无明显藻胞层构造的地衣。3.地衣体紧贴基物, 以菌丝与基质紧密相接, 为颜色深浅多样的壳状物。4.地衣体呈叶片状, 四周有瓣状裂片, 常以腹部出生的假根或脐附着于基质上。5.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 呈棒状、卵状或球状, 外有一层细胞构成壁, 其内产生许多具有2条等长鞭毛或多数鞭毛的精子。6.苔藓植物孢子萌发后, 产生的绿色分枝丝状体或片状体。其上产生芽体后, 发育成苔藓配子体。苔类的

10、原丝体一般不发达, 藓类原丝体在配子体成长后即萎缩, 仅少数种类的原丝体是长存的。7.指地线目叶状体气室上方的上表皮处, 有细胞围成的烟囱状结构; 角苔的蒴壁表皮, 和藓类孢蒴的气室上方, 有成对的保卫细胞及中间开孔。8.指地钱目叶状体和藓类孢蒴内含叶绿体的营养丝组成的空腔。9.指苔类中, 凡侧叶分裂为两瓣, 位于背部的一瓣, 除少数种类外, 均大于腹面的一瓣。通常简称叶或侧叶。10.指藓类叶片中央类似叶脉的构造, 通常由胞壁较厚的狭长形多层细胞构成, 有长、短及单、双肋之分。11.藓类或苔类茎与枝上附生的片状或丝状的附着物。12.苔藓植物中, 着生于植物体腹面的叶片, 通常较小而与侧叶异形。

11、13.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能产生孢子的、二倍染色体的植物体, 叫孢子体。苔藓植物的孢子体通常分为孢蒴、蒴柄和基足三部分, 不能独立生活, 要依附在配子体上, 靠配子体供给养料才能生活。14.简称足。苔藓植物的孢子体或蕨类植物的幼胚埋在配子体内的部份, 有固着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15.孢子体上部膨大产生孢子的孢子囊, 因种类不同而呈球形、卵形、梨形、壶形、四棱形或烟斗形等。16.孢蒴着生于植物体的顶端。在藓类中植物体直立的, 大多数属顶蒴藓类; 苔类中植物体有茎和叶分化的, 多属顶蒴苔类。17.孢蒴上部能开裂的部分, 通常为圆锥形。18.苔藓植物孢蒴中央非生殖性的柱状构造。五.问答题1. (1

12、) 地衣是一种真菌与藻类二个有机体组合而成的1个复合有机体。是历史长期协同演化的结果。(2) 无论在形态上、构造上、生理和遗传上都体现出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3) 地衣是专性的真菌为主, 既是共生关系, 又是弱的寄生关系。为无根茎叶分化的低等的原植体植物。(4) 地衣在长期演化过程中, 真菌与藻类处于共联合状态, 互相依存, 协同发展, 并形成统一、固定的形态结构、遗传机制等。2. 略。3. (1) 2纲, 苔纲、藓纲, 或3纲, 苔纲、角苔纲、藓纲。(2) 苔纲: 叶状体、拟茎叶体, 两侧对称, 假根单细胞, 茎常不分化为中轴; 蒴柄柔弱, 孢蒴结构较简单。原丝体不发达, 仅发育形成一个植物体。(3) 藓纲: 常为拟茎叶体, 辐射对称, 假根常多细胞, 或具鳞片, 茎常分化出中轴; 蒴柄坚挺, 孢蒴结构复杂, 有蒴齿、环带结构等。原丝体发达, 常发育形成数个植物体。4.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