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504182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交流 *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3所药科大学之一,*省热门高校,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的10所优质名校之一,*省培养药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的重要基地,*省国家执业药师培训中心,也是*省医药卫生系统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省药学法定ma计量认证单位之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教育资格。学校本部坐落在广州大学城,有广州赤岗校区、宝岗校区和中山校区,占地面积达320余亩。 学校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办学的格局。设有药科学院、

2、中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基础学院、医药商学院、临床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个院系部,本科教育共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个学科门类,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校,设有药学、药剂学、中药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5个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其中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为省级名牌专业。研究生教育有中药学、病原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内科学等8个硕士点;现有在校生2.5万人,其中普教生1.5万多人;教职工1800多人(含第一附院),专任教师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约占34%,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60%。 学校具有较强的新药研究开发实力,设有*省药物新

3、剂型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局二级实验室、*省科教兴医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以及药物研究所、中药开发研究所、生物制药研究所和三所附属医院,积极承担国家、部、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并获得丰硕的科技成果,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药学为特色、药医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思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我校现设有中药制剂、中药分析鉴定、中药保健产品、中药现代化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西医结合医学、医药贸易等中医药专业方向。15年第一届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19

4、年第一届药学本科生毕业。221年招生960名,招生数量居全国之最。目前在校为10多人,到2021年在校中医药学生数将达84名。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本科超过%、专科超过8%,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和实用性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省医药和卫生行业的主要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为*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在中药新药研究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我校具有良好的新药研发条件和实力,积极响应*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号召,大力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从中药规范种植、道地药材质量标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特别是中药制剂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及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等,形

5、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和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一)中药新剂型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中药新药研发。 我校大力开展中药缓控释制剂技术、中药速效制剂技术、中药靶向微粒技术、中药透皮给药技术、中药粉末吸入剂技术、中药口服释药技术、中药复方复杂成分均衡释放技术等研究,已经形成中药制剂释药技术研究的优势与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成功开发了茶碱控释片、复方丹参缓释、辣椒碱传递体透皮剂、片石杉碱甲透皮贴剂、参芎心舒滴丸、双姜止痛软胶囊、灯盏花素口腔崩解片、三七总皂苷口腔崩解片、胃灵胃内滞留(漂浮)缓释片等新药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正在开展的项目“齐墩果酸口腔崩解片”、“葛根黄豆苷元口腔崩解片”、“天

6、麻素缓释片”、“大黄游离蒽醌系列单体注射液”、“中药速效止喘新药”、“肺靶向聚乳酸微球注射剂”、“复方降脂胶囊”等,有望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中药。 (二)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我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与制药企业开展横向联合,充分发挥我校中药制剂技术平台的优势和实力,运用现代新剂型、新工艺,对市场前景较好、具有疗效优势的已上市中成药品种进行二次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将中药推向国际市场,如将“小儿惊风七厘散”开发研制为颗粒剂和口服液,“喉疾灵胶囊”开发研究为“喉疾灵口含片”,“炎热清胶囊”研究开发为“炎热清颗粒”等,从而提升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7、三)开展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我校专家根据新药的组成与配伍、制备工艺、剂型等特点,利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和分析测试手段,选择适合本制剂的最佳提取分离条件、制备工艺及分析方法,并按照新药研究技术指南进行规范化条件筛选,制订出适合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中药新制剂的安全有效。目前我校建立了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平台,完成了一批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为完善我省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体系起到指导作用,提升我省名优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利于我省的名优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四)加强中药和天然药物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大力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 中药化学成分是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

8、,我校在全省最先开设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中药的作用机制、方剂理论、配伍规律,优化制剂工艺、制定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实力。目前重点开展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老年痴呆和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如“植物雌激素抗老年痴呆成分研究”、“紫茉莉根抗糖尿病成分研究”、“枳椇子保肝成分研究”和“水蛭抗脑缺血成分筛选研究”等项目均有希望获取知识产权,为开发新药奠定基础,有望通过中药治疗攻克临床重大疾病。 (五)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及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促进中药资源合理利用及产业化。 我校立足于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中药材栽培技术及质量控制技

9、术的研究,构建南药资源库,为南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提高技术基础;同时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量化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炮制、中药饮片等的质量控制水平及行业标准化水平;此外开展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及植保技术研究、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等研究,发展绿色药材,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中药生药学学科带头人罗集鹏教授是国内知名生药学专家,他率先提出“以多学科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并且建立新兴学科-分子生药学,完成了专著粤、桂、港、澳四地中药材习用品种考评与鉴别,该书对澄清粤、桂、港、澳四地中药品质混乱现象,保证用药的

10、安全与有效及上述中药与习用品的准确鉴别、正确应用均有较高的价值。 (六)推广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开创中药研究新领域。 我校发挥生物制药学科的优势,利用微生物酶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及基因转接技术,对稀有中药化合物进行转化和结构修饰,获得一些结构更合理或活性更好的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目前已经完成了六大酶类部分酶活性中心的数据库,构建了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中药有效成分化合物数据库及相关的转基因动物药物筛选模型。正在与企业进行聚酮类降血脂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转化研发工作。 三、在中医药临床方面的优势 我校设有临床医学院和三所附属医院(其中两所为三级甲等,一所为二级甲等)

11、,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不仅在中医中药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形成特色,获得良好疗效,而且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专科已存在近年的历史,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代谢性和免疫性疾病、肿瘤协同治疗、不孕不育症等方面疗效独特,令人满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纯中药治疗发热等急症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的优越性,并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不乏远道而来(港澳、全省各地、甚至美国、新加坡等地)的求诊患者。 四、在*药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我校为了弘扬*药业文化,发掘传统中药制剂技术,构筑中药制剂技术交流和推广应用平台,振兴*中药科技、教育和产业,建成了全国首家药业文化展馆,对*药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共整理出30多家百年前*药业和近0家现有中药产业的资料,展示了50多件样品,包括制剂20多个,辅料近20种,器具包装10余件(套),分传统、常规和现代三个阶段展示国内外制剂、辅料、包装和设备样品,并以多媒体介绍样品的收集制作工程,以及样品的名称、性能、结构和作用,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水平,吸引了大批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医药企业负责人的关注,受到专家学者好评,中央教育电视台专访报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