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自然灾害学论证方案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50KB
约20页
文档ID:545005751
自然灾害学论证方案_第1页
1/20

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论证方案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10027二级学科名称自然灾害学二级学科代码0705Z3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学位授权级别0705地理学博士 硕士接受质询联系接受质询电子邮箱yaob in-men g@b nu .edu.c n注:1.请填写相关项目,并在相应的 “□” “它”2.各单位自主设置目录内二级学科可参照本提纲进行论证;3•本方案将上网公示2012年4月26日一、该学科基本概况(一) 学科内涵自然灾害学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综合应用气象学、地质学、大气科学等地球 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测绘科学、信息科学等多 个学科群,研究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成灾机制,区域灾害损失和 风险的分析、评估与管理,灾害过程中的应急评估与响应等内容, 最终服务于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二) 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随着“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活动的开展,灾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 外的重视在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全球环境计划推动下,各 国自然灾害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如联合国联合国国际减灾战 略” ISDR)、日本的国立防灾研究所” DPRI),波茨坦气候研究所” PIK)等。

全球风险论坛GRF、国际灾害风险大会” IDRC )、风险分析学会” SRA)等也将 灾害风险防范列为重要的议题国外除了综合性学术刊物外,《Natural Hazards〉、《Risk Analysis》、《Journal of Risk Research〉等均大量发表自然灾害学研究成果, 国内的学术刊物《自然灾害学报》《灾害学》已发行若干年,而北京师范大学主 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ee〉自 2010年创刊,已经成为 Sprin ger开放期刊,为灾害风险研究、特别是国内与国外同行的高水平学术交流 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种类多,损失大,特别是近年来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 流、玉树地震、低温雨雪冷冻、西南干旱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充分说明国家中长 期科技发展纲要中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 制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是完全必要的目前,我国减灾研究机构已达 100多个,如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和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民政部灾害评估与风险防范重点实验室,民政部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灾害研究所,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南 开大学防灾救灾研究中心,兰州大学防灾研究所等。

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自然灾害学的研究发展很快,构建了灾害学的理论体 系框架,明确了自然灾害学研究所包含的三要素: 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 在方法学上,我国研究者在自然灾害监测、应急管理、损失评估、区域灾害风险 分析、风险制图、多灾种风险综合防范等方面创造性的发展了自然灾害学的研究 方法,在我国及国外地震、雨雪冰冻、滑坡、泥石流等各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 急响应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并在自然灾害研究所依赖的数据库建设、 基本实验 设施装备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出版了《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汶 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等标志性自然灾害地图集, 《自然灾害》、《中国自然灾害时 空格局》、《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主要气象灾害风险研究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 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导论》等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 学术论文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起开始在自然灾害学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 权,累计已经招收研究生155名,其中硕士生108名,博士生47人三)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灾害学经过多年积累, 已经形成了自然灾害过程、自然灾 害监测与应急技术、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三个研究方向。

1、自然灾害过程本研究方向研究通过研究风沙和干旱、 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中致灾 因子以及致灾因子对环境系统作用时的物理化学机制, 揭示自然灾害成灾的机理 和动力学过程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干旱地区风沙运动规律与风沙灾害形成机制 和区域分异规律,揭示风沙灾害形成的时空演变规律;方法论上注重野外观测与 实验模拟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技术应用上主要开发区域风沙灾 害防治理论与工程技术优化模式,土壤风蚀与防治技术,风沙灾害减灾对策,为 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本研究方向团队经 过多年探索,提出北方干旱区风沙灾情现状研究报告, 揭示了重大风沙灾害的分 布特征,建设完成了与风沙灾害有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背景数据库, 在解决风沙灾害的复杂性机制和定量评估模型不足等重大科学问题方面居于国际领 先地位本研究方向为我国自然灾害过程解析、 危害评估和工程防治培养专业人 才,对于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特别是风沙灾害的研究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具有 重要意义2、 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技术本研究方向以测绘科学与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 以自然灾害的快速监测、研判和应急响应技术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地面常规监测和空间遥感监测手 段,重点解决“空天地”一体化自然灾害协同观测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特征参数反 演、灾害遥感信息的提取、面向应急响应的灾情快速评估等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 响应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灾害协同观测理论、多源灾害信息提取技术、灾情快 速评估与应急响应模式”三位一体的面向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综合研究是本研究 方向的特色3、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本研究方向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评估不同类型自然环境系统对于多种自 然灾害致灾因子的暴露性、敏感性和恢复性,解决多灾种和灾害链的过程模拟由 此构建自然灾害风险的损失评估模型和综合风险评估 针对自然灾害风险演变的复杂性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方向注重资料分析、气候诊断、 模型模拟、室内实验、野外观测等多中技术手段相结合的途径, 研究开发自然灾害的损失评估和风险评估的定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与区域规划等公共安全战 略决策需求和自然灾害保险行业的社会需求相结合, 从综合自然灾害的模型、评估、政策和范式等多方面内容探索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科学规律 “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理论、综合灾害风险建模方法、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范式”三位一体的综合型 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四)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自然灾害学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依托于自然地理学、气象学、 气候学、遥感科学、空间信息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经济学、保险 学等学科但其核心理论是灾害系统科学,即致灾因子作用于承灾体(自然和社 会经济体)的规律性。

各种致灾因子(Hazard)本身不构成灾害(disaste),而是作用于特定承灾体(exposure)后因承灾体本身的特点 脆弱性(vulnerability )、恢复力(resilienee)等 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和等级的灾害灾害系统科学中致灾因子与承灾体作用过程中呈现的物理的、 化学的或生物的特征信息,为自然灾害关键特征监测或异常信息提取提供了基础 因此,自然灾害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理学、系统科学、遥感科学、空间信息科学、宏观经济 学,以及统计学和模糊数学等致灾因子和下垫面的地带性特点是研究自然灾害学的理论基础在不同区 域,即使是相同类型的致灾因子,由于孕灾环境不同,致灾因子可能形成不同类 型的(主要)自然灾害;成灾的动力学过程可能呈现区域差别;即使成灾过程的 原理相同,但定量灾情可能差别很大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灾害学的基础从系统论角度考察成灾过程是把握自然灾害的特点、损失评估和风险防范的 途径自然灾害因其涉及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 不同性质的要素,无论是以单一致灾因子对单纯承灾体的作用,还是静态的考察成灾过程,都失之片面,不能把 握住自然灾害动态、综合的特点,而这正是现代防灾减灾的突出需求。

如果考虑 到社会经济系统本身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则防灾减灾的各个环节(备灾、应急、 恢复、重建)都要求从社会一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自然灾害过程遥感科学为灾害遥感监测提供遥感信号在地表-大气-传感器之间传递关系 的理论与技术支持,空间信息科学为灾情快速评估与应急响应提供技术保障宏观经济学是研究自然灾害损失评估、 风险评估等的基础自然灾害带来的 损失和风险不仅仅包括在灾害中直接受损的承灾体(行业) ,而且包括以灾害链的形式波及的多个承灾体(行业),在特定情境下,这些间接的损失可达到甚至 超出直接损失宏观经济学中、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工具模型是分析和评估 自然灾害损失的基础,也是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此外,宏观 经济学也是防灾减灾投入与产出(灾害损失的减少即为收益)核算和评估的基础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是未来灾害不利后果的可能性或期望损失 风险分析的基础是推断,无论是基于大样本理论的统计推断还是基于不完备信息的模糊推 断对于某些相对频发、历史资料较多的灾害,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和 工具是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础;对于诸如破坏性地震等的发生频率很低、历史 资料严重不足的灾害,基于模糊数学的小样本信息扩散推断理论成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主要支撑理论和工具随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对象(如生态破坏、人员损伤等)的不同,可能会涉及 与该评估对象相关的理论(如生态学、卫生学等)基础。

但上述地理学、系统科 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等是当前自然灾害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五)该学科与其相近二级学科的关系【重点说明与其相近学科的区别】自然灾害学作为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以地理学为基础,与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全球环境变化等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但自然灾害学的研究内容不同,所针对的科学问题不同,方法学也不同自然灾 害学注重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成灾规律,应急响应、损失评估,风险管理等,与 其它相关联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分述如下: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 结构、成因、动态以及彼此之 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 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灾害学研究,特别 是其中成灾机理、时空分布规律、自然灾害区划等研究的基础,但不能代替自然 灾害学本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研究空间信息的分析、 模拟、制图等内容对于自然灾害而言,对遥感等手段获得的灾情空间信息空间分析进行快速、准确的分 析和制图,是自然灾害应急决策、灾害损失评估以及风险评估的必要技术支撑 然而,无论是作为空间信息获取的遥感科学还是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的地理信息 系统,都是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管理的基础,以灾情空间信息为基础的应急决策、 灾害评估、风险管理则属于自然灾害学的研究范畴。

自然资源主要研究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 利用、演化等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 和能量流动规律自然灾害中一大部分一一如海冰灾害、洪涝灾害一一是特定自 然资源的不利释放,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避免或减轻了灾害,而且变害 为宝但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是从相反角度对这些资源的行为规律的研究, 不能相互替代全球环境变化主要研究全球尺度上气候、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变化规律,其结 果显然有助于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 预测与预警但成灾过程本身不是全球环境 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全球环境变化所揭示的规律开展成灾过程动力学、风险分析等研究,才是自然灾害学的学科范畴综上所述,自然灾害学虽然与自然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 源、全球环境变化等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