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泼,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教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加以改良 事例一: 初中数学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课程,老师问: “ 同学们,听懂了吗? 〞 全班学生大声说: “ 听懂了 〞 老师又问: “ 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 〞 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 “ 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 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根底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 “ 今后要专心听讲 〞 ,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 “ 不专心听讲 〞 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
老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成认有 “ 不懂 〞 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事例二: 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两段描述,然后,提问: “ 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有什么不同? 〞 学生甲答复: “ 希腊神话有比拟完整的系统,而中国神话比拟零散 〞 教师点评道: “ 这位同学的答复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 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那么是一片宁静 剖析:这是教师在讲授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进程第八课综合探究:思考古代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出现的一幕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的自尊心更强,他们在课堂上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并不多〔有的教师统计,高中生能主动提问的缺乏 10% 〕应该说学生甲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的一个不同之处,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可教师的点评,却是一种否认性的评价,这不仅伤害了甲同学的自尊心,而且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消极性的暗示,挫伤了他们踊跃答复以下问题的积极性。
因此,教室里出现了鸦雀无声的为难局面 学生答复以下问题不完整,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 “ 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找到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的一个不同之处,很好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之处? 〞 这样的点评对甲同学是一种表扬,也必然能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思考,踊跃答复,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事例三: 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 “ 活泼 〞 一词造句,学生甲站来说: “ 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 〞 老师点评道: “ 很好 〞 学生乙站起来说: “ 河里的水很活泼 〞 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 “ 说水 ‘ 活泼 ' 不适宜,这个造句不贴切 〞 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 剖析: “ 活泼 〞 一词的主要含义是 “ 生动自然;不呆板 〞 学生乙的造句很富有生气,也符合 “ 活泼 〞 一词的含义,正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开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开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仔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这样的细节都被教师忽略了实际上,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因此,我们呼吁:新课改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如果说,在诸多教学活动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如果说,有一种课型能使各种教学观点相互碰撞,能引发上课教师、听课教师深入思考,广泛讨论的话,那就是公开课公开课的现场观摩不仅仅是活动的展示,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各校遴选做课教师的过程,就是组织广阔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做课的过程,是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怎样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当前形成了这样一来一种共识: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这方面,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无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
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子出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出在对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任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根底性的特征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因此,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
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开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的根底上探求未知 有人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无视语言学习,特别是无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无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无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要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如何评价现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在通过研讨取得共识的根底上,制订了如下评课标准: 1.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要能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根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 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3. 语文训练要扎实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4. 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到达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开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综观现时的课堂教学,正在向我们期望的阅读课回归,向家常课回归有的老师在欣喜地说,看到了真正的常态下的精品课也就是人人学得来、做得到的优质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着好做不到的欣赏课这些课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 1.注重并且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重人文、轻语文的课少了 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的课明显减少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
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局部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 更可喜的是,前一段语文学科的迷失与错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教学开始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得到加强,一些课做到根据课文本身的情况,正音〔多音字、儿化音──去年的树归在一起练读〕、析形〔盘古开天地根据形声字多的特点,归类识记带“月、之 、氵 〞的字〕、解义教学中老师们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有三位老师让学生在课上翻查字词典〔读准“相片〞的音,理解“瑞雪〞“肃然起敬〞〕;还有联系上下文,利用注释,借助简笔画〔理解“井沿〞〕,利用词素分析法〔理解“德高望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既正确理解词语,又渗透了解词的方法关键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视,不仅重视理解意思,而且重视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的特点或作用〔如,拟人、比喻、排比,总分的写法……〕 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课堂上重新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 说写训练引起重视随文练笔已不少见,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意。
如,山中访友,“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个招呼吗?〔于是,和蚂蚁、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又如,相片,最后请学生代文中青年妇女写信,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习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