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4981126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导学的体会与反思以“学案导学”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已经推行一段时间,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确实都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比过去有很大提高。这段时间的教学工作让我切实体会:“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一、我认为教师要在“导”字上狠下功夫1.导学法: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

2、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而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规则和内在关系。学法指导则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陶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故而教师在授课计划酝酿时就要抛弃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着眼点”,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 “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和最终目的,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体会过

3、程本身的收获,不断反思、捉摸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具体到授课而言,要把握课堂授课中的读、思、说、议、做等环节,让学生发现多条通往目的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2.导思维: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

4、,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二、我在学案导学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1.学案内容习题化:认为“学案导学”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就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结果成了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

5、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2.“学案导学”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三、现将我校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大家介绍如下:(一)新授课学案的设计1、课前篇:对标梳理不看不清。包括(1)学习目标(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与考纲规定的考点结合起来呈现)(2)旧知回顾(学习本节课所必需的知识储备,由学生填写)(3)新知探索(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完成的对本节内容的基础梳理)(4)基础自测(检验预习效果的题)(5)预习疑问

6、(记录预习中的问题,记录课前篇反馈的问题)2、课上篇:探究解惑不议不明。包括(1)知识构建(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完成)(2)重难突破(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所创设的情境)(3)课堂限时反馈(在课堂上由学生限时完成)3、课后篇:(1)过关训练(精选适合我校学生的试题)(2)高考链接(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高考真题)(3)反思感悟(记录本节学习的心得体会)(二)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1、引入2、示标:展示学习目标的方式为由学生读,教师强调,学生总结三个步骤。3、反馈课前篇,主要方式有: (1)课前教师批阅,由教师展示学生预习情况汇总。 (2)课上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进行自我更正。 (3)投影给出答案,学

7、生自批,没填上的用红字迹笔填上;填错的划上,然后改正;不明白的,划上问号。 4、小组讨论,聚焦问题 (1)小组的构成,6-8人一组,设学科小组长一名,组员由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不同学科的小组是不同的,小组长与成员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流动。 (2)讨论问题的来源,一方面来自于课前学生自主预习的问题(已经写在学案的课前篇预习疑问部分),另一方面来自于课前篇的内容。 (3)讨论方式,有自产自销和自产推销两种。所谓自产自销即是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提问,组内成员能解决的,由组长监督提问组员及时解决并记录;自产推销指的是,组内成员的提问,在组内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负责记录,汇报给全班同学进行问

8、题聚焦。5、学科小组长汇报聚焦问题,教师归类 (1)组长汇报的问题一定是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2)教师在黑板上快速记录问题并归类,在每个问题后面注明提问小组编号,重复的问题只记编号。归类的原则是按本节课构建知识体系时所涉及的几个问题,就将问题归成几类,采用上下板书的方式进行记录,上面预留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时使用,下面记录对应的问题及提问小组的编号。偏离本节课的问题,记录在副板书上。6、师生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1)、师生构建知识体系在先,这个过程要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要记录在学案的相当位置。 (2)、师生解决聚焦问题在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构

9、建体系所具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学生能直接解决的由学生解决,教师进行强调;学生不能直接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由学生解决,教师强化;在此基础上不能解决的很多小组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利用学案的课上篇重难突破所创设的情境,再次有目的地进行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小组讨论可灵活地调整为同桌、前后桌等形式。 (3)、反馈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反馈的对象是提出问题的小组。反馈的方式有换角度跟踪追问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自己的问题;利用学案设计的课堂反馈,对点演练,限时训练的题检验问题是否得以解决。这个过程切记要提醒学生动笔整理错误并归因。 (4)、小组为单位及时小

10、结,步步为营,为形成本节课的小结打基础,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也让一节课尽可能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7、小结8、课堂反馈。要限时做,要达到检验教学效果的目的。有时间则讲评,无时间下节课再讲评。 以上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最主要的环节是4、5、6步。小组讨论聚焦问题是前提;汇报问题、教师归类是关键;构建体系、解决问题是核心。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上述三步是怎样推进的。(一)小组讨论,聚焦问题的推进 学案的课前篇是由学生自主预习完成的,每个学期的开学前二周的晚辅导课2节,每节60分钟,都是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然后完成学案的课前篇,然后过渡到自习课,由班主任老师协调来完成,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才

11、可以做为作业来完成,说一句大白话,就是先看着写。写完后必须有反馈,反馈的方式在前面说了,对学案的批阅检查已经纳入到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项目。自主预习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提出有效问题。推进的方式是上课教师批阅,检查课前篇发现的问题,由教师汇总,过渡到上课个人提问同桌讨论交流提问前后桌讨论交流提问学科小组讨论,学生能主动进入到学科小组讨论大约需要2-3个学段,因班而异,因教师而异,这一过程切忌只重形式,无实质内涵。因为我们在连续听课的时候,真讨论、假讨论,一听便知,学生是装不出来的,更不能总装。为了使小组讨论更有效,学校要求教师要做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有效关注。宏观上要关

12、注是否所有的小组的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教师要及时提醒溜号的学生;教师更要将讨论的起止时间控制得恰到好处,学生讨论的声音由大到小;讨论的状态由激烈到平和;由讨论变成整理这些表现都能提醒教师讨论的进程。从微观上则要深入小组倾听问题,有意识地现场分类,为学生汇报时快速归类做铺垫;同时恰当地对学生解释模糊的问题适时加以追问,督促组长及时的记录和整理。(二)汇报问题,教师归类的推进 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听懂学生问的是什么;并用最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其次是按教师备课的知识体系现场快速归类,例如本节课就讲三个问题,那么尽可能将学生问题归为三类,与本节无关问题快速判断并写入副板书,不做为解决的重点。这个环节对

13、教师的要求较高,要很好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直到现在有些老师也不能过好这一关,每个老师也不是堂堂课这一环节都处理得非常好的。因为有些教师预设的问题认为学生应该出错,可真没出错,有些老师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学生就有问题。不用这种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都可能出现上述情况。这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合理的预设,积累经验,形成处理生成的智慧。(三)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解决聚集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节课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构建知识体系不能没有,其次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没有,该老师做的事必须老师做,该学生做的引导学生完成,学生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师。在认同以上观点的前提下,要明确以下几个步骤:带

14、着学生的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在构建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反馈问题是否得以解决,适时进行针对性训练加以巩固。这个环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巨大的冲击,做为教学管理者,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听课,比上课累;做为老师,我们也有同感,即让学生讲不如自己讲。所以说,教师思想意识形成的观念不更新的话,我们只能凭借脑力和体力的透支让我们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而不断陷入对过去的回忆中而不满现状。事实就是这样,既然改变不了现实,尝试一下改变自己吧! 以上是我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一点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踏踏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我会努力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不断地提高与完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