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980126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本节内容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对于地表形态,本节内容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

2、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

3、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3.与原大纲的对比: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本标准在原大纲的要求是:1、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以某一特殊地貌为载体的材料情景、探索本考点与历史、哲学渗透综合。旧教材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

4、统的介绍,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规定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来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本标准在原大纲的要求是:1、理解并能分析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2、结合起来课文插图来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能举例说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3、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4、学会对具体的运输线进行区位因素分析和选择。旧教材将内容分散在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和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知识的矛盾,改变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新课标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突出案例分析。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说明性、可迁移性。即从同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在外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中,选择了河流地貌作为案例。在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选择了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为案例。新教材对课标要求在内容上作分散处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四章第二节中“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中“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