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976509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微博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这样的惩罚。该案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差异引发热议。校园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

2、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大数据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7岁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由于媒体集中报道、网络传播发达,人们渐生一种错觉,似乎暴力正在肆虐中国校园。若单从互联网上看,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正越来越大。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

3、%)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广州市中院去年年底发布广州法院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没有明确数据指向广州校园暴力犯罪呈增长趋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

4、雁慧透露,国内目前欠缺对校园暴力各方面的数据统计,根据她了解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多。新特点女生暴力成关注焦点记者梳理2015年上半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现,“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而言,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例如最近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多名女生约出被侵害者,对其实施罚跪、侮辱性殴打、扇耳光。一人施暴,接着其他女生继续上前施暴。法制网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上看,“女女暴力”占比达32.5%。2008年,来自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显示,在该校护理专业的563名女生中,认为校园存在暴力行为的有184人,发生率3

5、3.6%。其中,63.6%为言语暴力,23.9%为躯体暴力,12.5%为抢夺(盗窃)财物;最常见的原因是言语不和,比重达53.8%,嫉妒对方的占到21.2%,讨厌对方和毫无理由的分别占17.4%和7.6%。其次,“网络暴力”流行,施暴者将暴力事件上传网络。施暴者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对受害人进行言语攻击,或上传受害人隐私、被侮辱的照片、视频等。此外,暴力通过网络还会达到“二次传播”。记者留意到,校园女生暴力的另一个新特点是,施暴者暴力、旁观者冷漠。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时,围观者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而是饶有兴趣地拿起相机和手机进行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并且在网络中传

6、播散发。此种冷漠举动、或纵容,给被侵害人造成的身体、心理损伤极大。如何改进专家: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提前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不进学校)。但为预防校园暴力,各国的应对举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成立了

7、检查小组,监督教育那些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近期,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引起了陕西省公安厅原副厅长、现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的关注。其在个人微博上转发了若干“暴力”视频,并呼吁政府、教育部门、警方介入调查惩戒暴力。同时他还专门设立一个微博话题“校园暴力举报台”。陈里建议,“政法机关、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在全国中小学微博开展一次阻止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从长远讲,应从立法、司法、社会治安治理的角度来综合治理。”陈里称,未成年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要加以惩戒,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较早,因此他建议,刑事责任能力

8、年龄应该提前。媒体报道案例校园暴力分布图1.初中生 42.5%2.高中生 32.5%3.大学生 15.0%4.职校生 7.5%5.小学生 2.5%校园暴力的成因1.日常摩擦 55.0%2.钱财纠纷 17.5%3.情感纠葛 15.0%4.偏激心理 7.5%5.其他15%校园暴力处置结果1.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72.5%;2.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数据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整理/罗坪制图/温亮个 案遭受暴力的情况1.言语暴力 63.6%2.躯体暴力 23.9%3.抢夺(盗窃)财物 12.5%遭受暴力的原因1.言语不和 53.8%2.嫉妒

9、21.2%3.讨厌对方 17.4%4.毫无理由 7.6%还校园一片安宁,需要依法惩处违法行为,更需要以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近日,有网友爆料,在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在黑屋子里围殴一名小学生,相关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当地有关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并就事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目前受害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引起人们关注。这类事件存在两个共性,一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多为未成年人;二是施暴手段残忍。施暴者不仅使对方承受皮肉之苦,还习惯于炫耀“战果”,仿佛对方越痛苦就越有快感。这种病态的行为,尤其值得反思。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

10、气?本该亲密无间,何以拳脚相加?没有谁天生是恶人,那些未成年施暴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的过错,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与监护人的责任缺失有关。依法处理违法行为,遏制学校“小霸王”的气焰,还校园一片安宁,是迫切的治理课题。校园暴力,是法治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问题少年,只有少年问题。根据庆元县对小学生被打事件的情况通报,这场暴力由一次冷饮店的偷窃所引发。一项调查显示,施暴少年中,不少曾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亲情抚慰,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他们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却没有人及时扶一把,他们的人生轨道偏离了,没有人及时矫正。于是他们便如荒草野蛮生长,甚至误入歧途。家庭教育匮

11、乏的同时,学校教育也没有跟得上。一些学校与学生家长存在沟通盲区,或者交流不畅,导致孩子学坏了也未被发现。有的学校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甚至出现一种怪状: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任其荒芜。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不涂抹上美景,白纸就可能被乌七八糟的东西玷污。有人说,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这种说法虽有调侃成分,但不无道理。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是否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关注他们的人格成长?有学者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少年也正处在

12、心理断乳期,情绪不稳定,心理上不够成熟,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别人认同。越是如此,越应该花大力气涵养他们的人格与心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青少年自己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助力。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用真善美涵养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用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土壤。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近日,又有一段校园暴力的视频流传,初中女生被同学脱衣殴打。这种暴虐行为带有一种动物性,弱肉强食、冷酷无情。为何校园里屡现这种“返祖”现象?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

13、关卡的多重失守。据儿童安全专家张永将介绍,调查表明,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对象和被施暴对象总是相对固定。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受欺负的“小可怜”,家庭的行事风格往往也喜欢隐忍、沉默,容易形成受害人人格。校园暴力源于爱的缺失。缺爱的孩子难爱人,甚至形成了漠视他人、冷酷对待他人的行事方式。同时,也有资源匮乏的原因。生活处境较差,缺乏足够的社会尊重,往往也不尊重他人。校园暴力有学校的管理责任。片面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当一些孩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感,对前途没有美好期待,往往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和从同伙的崇拜中获得成就感。此外

14、,学校对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失范,很难细致察觉,也难有清晰有效的处罚法则,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往往是默许,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往往是从失去制约的微暴力发展而来。校园暴力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绍,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被打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化解校园暴力,预防是捷径。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支点,也应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建立稳定的伙伴群体。借鉴国外经验,学校应加强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只有明白别人的痛有多痛,才能真正意识到暴力的危害。另外,要明确

15、责任主体,发生严重校园暴力,要追究校方责任。要靠严格的管理抬高校园暴力发生的成本,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须依法惩处,并依法追究监护人的责任。最近几天,几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有女生被删耳光逼下跪,还有女生遭脱衣暴打。这样的新闻不新鲜,每一次引起围观无数,唏嘘散去后,悲剧还会重演。或许,暴力是人类社会无法根治的伤痛。但是,为何花样的少年会如此冷酷、残暴?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又缘何会遭此厄运?齿冷心寒、内心戚戚之余,不免想到一句话:没有一个悲剧是一个人的。可能,人对暴力的崇尚来自天性,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武力是最有效的抉择,以强凌弱成为动物属性的自然选择,而人经由教育日趋文明,以后天的社会属性抑制先天的兽性。但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打人的孩子兽性大发。行为失控的背后,往往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多重失责。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家长都是逃不过的“第一责任人”。既有调查发现,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总是相对固定,也就是每个学校或者班级有一些人总是被欺负,有一些人总是欺负别人。往往,欺负别人的人,许多都有来自家庭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家庭成员用暴力来沟通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欺负别人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反观被欺负的对象,他们的家庭大多是喜欢隐忍、沉默,发生问题也总是从自身去归因。被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