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974999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古诗教学与欣赏的关键在于要品出和传达出 诗的韵味来。为此,就要:知人论世,博学多闻;不炒现饭,立足于新;紧扣诗眼,咀嚼生味;进入角色,引 起共鸣。 关键词 韵味 诗眼 共鸣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可解释为:无知,傻;疯癫;入迷。如果解释 为入迷的话,则对任何诗人都是适合的。任何诗人都要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才能写好诗。作为鉴赏者来说, 都要深“解其中味”,才能读好诗,讲好诗。 据说目前有些中小学老师讲古诗,只停留在释词译句的阶段,有的则在后面附加一条政治思想教育的尾巴 ,语言枯燥,令人生厌。 怎样欣赏

2、诗歌?怎样从事诗歌教学?关键在于品出诗的韵味来。要品出诗的韵味,就要做到知人论 世,博学多闻;不炒现饭,立足于新;紧扣诗眼,咀嚼生味;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知人论世,博学多闻 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老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因此不能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平时要勤学苦练,多读一些典籍及文艺作品,还要懂点历史,懂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进而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等,这样才能 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只是简单地注译一下,就是:

3、一根折断的戟埋在沙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我亲自拿起它来磨洗一番 ,认出是前朝赤壁的遗物。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孙刘联军就会失败,连二位乔夫人都会被曹操掳去,关 在铜雀台上,供其淫乐。这样枯燥的翻译,还有什么味道呢?要讲得生动有趣,就要这样讲析: 赤壁有六,历代文人习惯于将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一度贬 为黄州刺史的苏东坡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请朱日浚曰:“赤壁何须问出 处,东坡自是借山川”。也曾做过黄州刺史的杜牧也是借三国赤壁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已。 发生在公元年1月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了曹军。诗人从反面着笔:假如这次东风不给周郎 以方便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必然被俘。孔明利用曹

4、植铜雀台赋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将高楼间的两座桥曲解为大乔和小乔。许彦周 诗话曰:“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顾,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讥杜牧赤壁诗,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 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诗人必须用形象思维反映生活,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耐人寻味 。 赵翼还批评此诗“不度时审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这种说法只是就史论史,而没 有联系杜牧其人,探讨其异论之所由发。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而终生寄人篱下,为人幕僚或远守僻郡,“一 肚皮不合时宜”,所以特别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

5、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 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体现了“雄姿英 发”的气概。 由上可见:这首诗只有二十八字,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军事,训诂学和文学知识。可见要“解其中味”,非有渊博的学问不可。 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年轻人只看了一个选注本就急于写论文,往往不全面不深刻,如果条件允许的 话,应先看选注本,后看全集,才能融会贯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孤立去看,难于理解其中含义。如果对照其受谗后写的赠从弟:“一朝辞病归江海,畴昔相知几 人在?前门出揖后门关,今日

6、结交明日改”。才理解到独坐敬亭山乃愤世嫉俗之语。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这首诗用的拟人手法。似乎众鸟也浅薄无情,一见到李白,就全部高飞而去;似乎孤云也世故圆 滑,一见到李白,就悠然地飘飘而去。三四句偏从不独处写出“独”字的韵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都远离我而 去吧!看来只有敬亭山是我的知音,它绝不会跑掉,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互不厌倦。辛弃疾的“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也是点化这首诗的意境,都有睥睨世俗的无限感慨。 要解其中味还要读点历史。我听了一堂毕业班学生讲卖炭翁的课,讲课人是一个学习态度认真的三好 学生,她能大胆尝试,就应大力肯定。但那堂课讲的枯燥无味。这不能怪她,原因

7、之一是她不了解历史,以致 未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讲这首诗应首先讲清题目下的自注:“苦宫市也”。宫,指宫廷。市,指买东西,名词作动词。据韩愈 顺宗实录第二卷,通鉴第5卷,旧唐书第十四卷,张建封传均载此事,是中唐以后皇帝对 人民财物的一种野蛮而残酷的掠夺。德宗贞元末年,派宦官到市面上购买物品,宦官请几 百个狗腿子遍布热闹街坊,叫做“白望”。看到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随便付一点报酬,强买强卖 ,公开掠夺。有些还索要门户钱和脚钱。市民看到他们就关门逃避。这首诗就是反映这一弊政给人 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苦、意动,认为苦。即指受到宫市之害而感到痛苦。这首诗思想较进步,但也有局限性 ,未反映农

8、民的反抗精神。据韩愈顺宗实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 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 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白居易和韩愈系同时代人,不会不知道此事,足见白居易是有意 这样写的。 如果了解上述历史,就能了解宫市的内涵。不然的话,学生还以为是流氓集团的个人行动,那就无法认清 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也可以说:汝若欣赏诗,功夫在诗外 。因此,要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首先就要勤学苦练,博学多闻,广泛阅读作品,读点历史,读

9、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只能是释词译句,索然寡味了。 不炒现饭,立足于新 鉴赏诗歌或从事诗歌教学,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内容新颖,切忌炒现饭,老一套。但要端正方向,既要 立足于新,又不能危言耸听。立足于新,首先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形势在发展,现在的教学对象变了,我们的 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有一股不断探索的精神,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观点对学生 进行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逆反心理。 不但观念更新,知识也得更新。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念讲稿,不能套用 一种刻板的公式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切忌炒现饭,贵

10、在创新意。 如木兰诗的教学,还像传统那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肯定乏味,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提一些引人 深思的问题,效果则大不一样。如问为什么写“唯闻女叹息”?为什么写木兰一再想念爹娘?这样写是否损害 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用四句写买鞍马?这样是否犯复?为什么只用了六句写十年征战生活等等,通过师 生共同活动,学员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木兰诗善于从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性格,其实写 出征前的叹息,才真实感人地表现了木兰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身份,写征途中思念父母,才能突出其爱祖国 、爱民族的进步思想战胜了狭隘的家庭观念。第一段写木兰问答用了十二句,第二段写买马用了四句,只有这 样铺叙,才能

11、渲染在国家民族斗争尖锐时刻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激烈的战斗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 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而写十年征战只用了六句,这是因为繁简的标准 取决于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如何。凡与主题思想关系紧密者则详写,关系少者则略写。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木兰 代父从军的形象,而非写人物传记及战争经过,故详写其出征情况而略写其十年征战生活。 立足于新,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进行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 为了赶时髦,凭一时之见,抓住某一片面理由,就作翻案文章,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传统文化,对传统评论一 概否定。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夫妻的悲惨遭遇,控

12、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表达了追求男女婚姻自由的合理愿望。但汤斌先生的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形式的瓦解 却危言耸听、生搬硬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用所谓俄狄普斯情结来分析 这个悲剧,认为焦母趁仲卿不在家的日子里逼儿媳通宵达旦地织布,是进行性虐待。为了证实焦母有强烈的性 要求,就在年龄问题上作文章,推断焦母是一个中年寡妇,说焦母之所以排斥刘兰芝是由于“性嫉妒”,“当 儿媳进门之际于是就化为极端嫉恨的心理”,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求新是不足为法的。 紧扣诗眼,咀嚼生味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 古诗词教学如何做到既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又不失语文

13、课的特点?关键在于区分语文课和政治课 的不同之处,前者是通过字、词、句的解释上升到篇章结构,即通过紧扣诗眼,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 学生。如讲卖炭翁就应着重通过“把”、“称”、“g”、“叱”、“牵”、“驱”、“惜 ”,特别是“系”、“充”等诗眼来揭露宫使的强盗行径。 手把文书口称敕, g车叱牛牵向北。 宫市掠夺人民财物根本用不着文书,一个“把”字说明他们只是虚张声势进行讹诈。宫廷在长安城北,炭 车歇在城南,宫使就大声吆喝着把牛车掉过头来牵向北边走。“g ”、“叱”、“牵”写出了不容老翁分辩强行把牛赶走的横蛮无理的嚣张气焰。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牛车已被赶走,才腾出笔来写老翁的

14、心理活动。一车炭要砍上万斤柴才烧得成,需要多少烟薰火燎?它凝 聚着老翁的多少心血和希望!而今已全付之东流!一个“驱”字,一个“惜”字,把老翁那种痛不欲生而无可 奈何的心情形象地刻划出来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打结;挂上也。说明宫使根本不讲道理,不讲价钱,强行把没有什么用处的库存货往牛角上一挂,就算作了炭的价线。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就戛然而止。老人是怎样带着又饥又困的身子回去 的?他还能活得下去吗?这些问题全留给读者去思索,同时又不禁为老人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为宫使的罪 恶行径而切齿痛恨! 通过上例可见,讲透了诗眼,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足见政治思想教育不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一

15、条附加 的尾巴,而是寓于教师声情并茂的对课文的理解剖析之中。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 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灸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等 ,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 逢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每 逢佳节倍思亲”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妙处也在于形容词“淡”用得极好, 魏庆之誉之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更是脍灸人口。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 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