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972405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色彩的感受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教材色彩部分的第二课,在上一课色彩的联想的基础上,运用精彩、典型的图例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色彩感受活动,对色彩的知觉性、情感性、象征性作进一步的了解。教材内容丰富详实,图例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深入欣赏并理解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意味以及通过感受色彩,有目的地选择和使用色彩语言去表达特定的情感,突出被描绘事物的特性。二、课业类别:造型表现三、教学目标:1、能够采用多种形式,感受色彩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2、能够理解色彩是具有知觉性、情感性和象征性的,了解色彩的表达效果和不同色彩的组合关系。3、 提高有目的地运用色彩的实际能力。

2、四、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补色之间的关系。了解色彩对比的心理效应。五、教学难点:造型活动中,有目的地选择和使用色彩语言去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六、学生分析:七年级(初一)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过度阶段,还未完全建立对某一事物的评判标准,对美的认识以及美术学科的具体知识还很模糊,需要通过一些美好的情感体验过程,总结和归纳事物的表现规律,并恰当地加以运用。在本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对色彩的“观后感”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验,它们将被梳理、整合、深化,形成科学系统和形象生动的色彩观点。七、设计思路:本课运用大量的实例,通过采用多媒体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电教手段,较形象、具体、生动

3、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的知觉性、情感性、象征性等色彩知识,激发学生对色彩感受的兴趣,并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感受色彩对比的心理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我在授课过程当中,将穿插一些色彩故事、色板展示、平面色彩构成以及安排一次小组竞赛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学习色彩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熏陶,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深度。八、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冷、暖色色卡共20张;未成熟苹果一个(绿色);已成熟苹果一个(红色);九、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导入色彩故事:(多媒体教学课件)l 在日本某工厂车间,在搬运一批箱子时,工人抱怨说太沉,总经理知道后,来到仓库视察,他发现箱子

4、的颜色都是黑的,于是在当天夜里请人把箱子都涂成了淡蓝色,工人再搬运时,都说箱子变轻了。注意力集中,边听边想。采用讲故事引入的方法,使同学从心理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很快集中注意力。把同学吸引到本课教学活动上来,以利于逐步实施教学。提出问题:看完以上两个小故事,你认为是什么改变了人的感受? 这种感受来源于什么?同学思索后回答:色彩、色彩的性质。并不期望同学能回答正确,本环节只起到调动同学积极性的作用。师:对。那么,什么是色彩的性质?色彩又是怎样影响了人的感受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出课题:色彩的感受同学翻开课本第六课。进入正题。标题的提出顺理成章,容易给学生建立学习的氛围。(二) 讲

5、授新课:师 :同学们知道,大千世界中处处充满了色彩,我们的生活也因为有了色彩而变得绚丽多姿。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没有了色彩,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同学先是有些惊愕,随后全班一片哗然。纷纷说出色彩消失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每个同学积极开动脑筋,展开设想。这样,教师能发现同学平时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为引导学生进入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思维、分析和理解作准备。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由此可见,色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不可缺少的。要想把色彩留住,并且很好的利用色彩,就必须彻底地了解色彩、分析色彩。同学们纷纷点头,渴望学到色彩知识。把同学们朦胧的认识提高到理论层面上来。师:同学们可能注意到我放在桌子上的

6、两个苹果。下面,请大家分别注视这两个苹果十五秒钟。然后告诉我你们的生理反应。 (先出示绿苹果,再出示红苹果)师:同学们的感觉很对。这种现象说明,色彩是具有情感性的。色彩的情感性还可以表现在情绪、性格 、温度等方面。同学聚精会神,仔细体会。积极举手回答:绿苹果看完后,感觉很酸,唾液腺分泌唾液;红苹果看完后,感觉很甜,想吃。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同学们切身的感受,达到直观的效果,活跃课堂气氛。 我们再看一些冷暖色卡,大家来区分哪些是冷色,哪些是暖色? (出示20张冷暖色卡) 提问:(a)除去“冷暖”之外,色彩的知觉性还可以表现在其他的哪些方面?(b)色彩的冷暖倾向在色彩术语当中,叫做什么?(大家可

7、以在小资料当中找答案。)一个学生说一个色卡,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回答:(a)轻重、强弱。b) 叫做“色性”。学生说错的,教师要及时纠正。这里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师: 很好。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象征。 这就是色彩的象征性。 综上所述,色彩的知觉性、情感性和象征性就是我们所说的“色彩的性质”。学生认识理解。举例过后,总结概念,有利于学生记忆的牢固。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现在屏幕当中显示的几个生:是五个不同的红色。学生回答不全面,这也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时机。师:同学们的回答不够全面,结合色彩的三要素来想一想。学生思索后回答:色相相同,但明度和纯度不相同。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

8、定和鼓励。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类颜色同种色。 同种色:色相同一,但明度和纯度不同的一类颜色。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多次练习,巩固知识。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书中的图例。首先看课本18页、19页上部的三组色彩组合方案。问:各组方案中的形象仿佛都有独特的性格,你看出来了吗?试着说一说。学生七嘴八舌发表感想。不要求很准确,但学生所说都是有感而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师:具体分析: A 三条小鱼。(a) 左边的小鱼明度低、对比弱,给人一种含蓄、沉静、忧郁和羞涩的美感。(b) 中间高彩度的鱼对比强烈,色彩华丽,给人以热烈、活泼、张扬的美感且充满阳刚之气。(c)

9、右边的鱼颜色纯度适中、明度高、对比强,给人以高贵、轻松、幽雅、柔美的感觉。 同学听老师讲解,同时仔细观察分辨。可以让同学发表不同的观点,尊重个性,活跃课堂气氛。(三) 纸上练习: 作两个平面色彩构成: 在练习本上画两个同样形状和大小的几何图形,并用同样的线条进行分割,最后用颜色填充。 两个色彩构成分别表现“阴天”和“黄昏”。学生练习,教师辅导。教师鼓励学生互相探讨,并和练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四) 展示优秀作品。学生谈创作体会。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五) 小结:总结本课教学内容和同学表现。对学生活动给予肯定的评价。十、课后反思:我们生活在光与

10、色的环境中,从自然界的自然色彩到城市中的人工色彩,都是五彩缤纷的。我们感受着冬日阳光的丝丝温暖,体会着春天绿意的勃勃生机。我们也承受着阴天灰霾带给的抑郁,享受着金黄篝火传递的不灭希望。色彩构成了我们整个的外部空间,也影响着我们内心的情感流动。 我们为什么喜欢旅游,因为我们喜欢看风景。我们为什么喜欢风景,因为我们喜欢看色彩。你喜欢什么色彩?为什么你认为这样的色彩美?色彩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色彩能引起我们内心什么样的共鸣?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你认识周围的色彩吗?你每天都看见了什么样的色彩?自己喜欢什么的色彩,为什么喜欢?我们的民族喜欢什么样的色彩?我们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有什么

11、差异? 其实,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色彩,而我们的内心也充满了色彩。怎么样去认识色彩,让我们的眼睛去感受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我们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色彩,发现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更多的从中体会到认识色彩的快乐。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理论的说教代替了生活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要让学生成为生活的真正主人。本课教学内容正是通过生活让我们去发现美丽的色彩,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同色彩组合的奇妙变化又令学生大开眼界,所做练习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调动其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并逐步产生对美术学习的

12、持久兴趣。答辩:在美术课上如何体现教师的基本功?答:一、教态基本功。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活泼、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感情交融。教态的变化对激发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传递信息及促进语言交际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教态是由教师的动作、表情及体态构成的,主要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眼的动作就是要盯住学生。比如学生说话就冲他摇摇头,学生就明白不让他们说话,于是起了作用。眼睛是能传递思想感情的,眼睛能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语言基本功。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

13、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