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兰花的品格.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97087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兰花的品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兰花的品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兰花的品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兰花的品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兰花的品格.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兰花的品格、形象及美学意义 洪淳生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铸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社会越发达,文化的分类就越细。兰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兰文化起源较早,据兰花专家吴应祥同志在中国兰花一书中介绍,兰花在20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几千年的兰文化历史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纪事、绘画作品多如恒河沙数,积淀深厚。开展对兰花和兰文化的研究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我们的审美观,激发我们对养兰的兴趣。下面,我们就兰花的品格、形象及美学意义,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一、兰文化自然属性中升华出来的几种主要品格 松树有松树的品格,梅花有梅花的品格,兰花也有自己的品格。它的品格是:素洁坚贞,不畏严

2、寒;幽香清逸,甘于寂寞;孤傲独标,品位高雅。 1、素洁坚贞,不畏严寒。兰花是素洁的,她长在深山,远离尘嚣,不受污染,不被浸染,即使偶尔有点微尘,也会很快乐被雨水、露水洗濯而去。因此,她能经常保持素雅纯洁。正如刘克庄在咏兰一诗中所说的那样:“萧艾荣枯各有意,深藏芳洁欲奚为?世间鼻孔无凭证,且伴幽窗说楚词。”诗人在诗中特别强调深藏芳洁。正如鲁迅先生讲的那样:“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由此,我们可是以看出一个人澄清纯洁却是最宝贵的东西。 兰花是素洁的,但她更是坚贞的。兰花品性坚贞,不怕飞雪亚霜,任凭环境多么恶劣,她们不改其油

3、油的绿意,坚持她那舒展纤细的造型。韩愈在猗兰操一诗中说过:“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刘克在兰一诗中也说过:“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兰花虽遭贸贸雪霜之欺凌打击,仍能保持荠麦茂盛之状,且始终保持自己清幽的贞洁。春秋一贯,寒暑一色,这在其他花是根本做不到的。有些草木植物是霜未至而叶先落,雪未降而身已枯,很难像兰花一样,保持自己的坚贞。 2、幽香清逸,甘于寂寞。兰花造型别致,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芬芳。孔子称她有王者之香,颜师古在幽兰赋一文中称她为国香。张衡在怨篇一诗中写道:“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花。虽日幽深,厥美弥嘉。”王淑之兰菊铭中说:“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薰百草,色艳群英。

4、熟是芳质,在幽愈馨。”兰花之香,品位高远。她有着淡淡的清香,轻轻袭人,沁人肺腑,一丝一缕,令人心旷神怡,忘怀不得。多少人足迹遍山隅,为的是寻访芳踪,追求那无以言传,只可意会神受,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真让人有飘飘然的感觉。兰花之香不像其他花那样浓香扑鼻,而在于一个清淡的“幽”字。兰花之香,借助山间天然之风,递送远芳。苏辙答琳长老寄幽兰一诗说:“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这诗倒是写出了文人追逐兰花芬芳的心迹。 3、孤傲独标,品位高雅。兰花品位高。她稀少而孤傲,不像白居易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杂草易生长,更容易衰败,相比于其他

5、野花,兰花真可以称得上有些傲慢了。有诗人这样写道:“幽兰不共群芳处。”兰花长在深山,她是不喜欢和其他花卉在一起凑热闹的。兰花品类珍。兰花品类繁多,有珍品,精品,极品。有的兰花,价值连城。一株名兰在手,令人把玩这已,赞叹不已。兰花虽可驯养,移植,但毕竟天生野养,更值得弥足珍贵,不像杂草繁多而低贱。兰花种植要求高。她不像其他花可以随便种养,她具有特定的环境要求,无论是空气、湿度、水分、,还是阳光、泥土、肥料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物以稀为贵。兰花正因为稀少,她才见得珍贵,又因为她的品性及由此形成的兰文化,因而更显出她的高雅。 二、兰花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和兰文化的发展 1、兰花形象 其实兰花只有简单的几种造

6、型,无所谓自己的形象,只是历代文人通过兰花来抒写心中的情绪,借兰花之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因而塑造出几类不同的兰花形象。一是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表现隐士形象这一类诗最突出的当推郑板桥。郑板桥在许多诗中都透露了要隐居深山,企图逃避纷繁复杂的社会纷争喧嚣,尔虞我诈,真正过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日子。如他在题兰竹石图轴一诗中说:“高崖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与君高枕卧其间。”“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画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知君本是素心人,画得幽兰为写真;他日江南投老去,竹篱茅舍是芳邻。”郑板桥在经历宦海沉浮后,他看破红尘,很想遁入深山,返归大自然,过一种餐霞吸

7、露,潇洒落拓,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他凭借自己的诗笔与画笔表达了自己这一美好理想。二是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形象。郑板桥想当隐士,只是看不惯当时社会的肮脏无耻,他只有看破后的澹泊宁静,而无失意后的牢骚怪话。而真正被人称为圣人的孔子倒是很有感叹,深感失意。如古代猗兰操一文中就写了孔子见兰起意,大发失意后的感叹:“孔子历聘诸候,莫能任;隐谷之中,见芗(同香)兰独茂,喟然叹日: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这是孔子在周朝末年,想恢复奴隶制而不能,奔

8、走各诸侯国之间,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诸候国所采纳,内心深感痛苦,郁郁然不得志,因而发生如此深沉的感叹。孔子满肚子学问,由于不合时宜,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发此无可奈何的感叹,真是空有经邦济世之才,枉怀治国治家之学。三是坚贞不屈的斗士形象。古代诗人屈原在饱受打击之后,仍心志不移,通过兰花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情怀。屈原在离骚、九歌中这样写道:“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兰芷变而不芬兮,荃蕙化而为茅。”“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对比孔子、郑板桥,屈原的精神境界应该是最高贵的。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他仍不改自己的斗志,做到

9、“虽九死其犹未悔”,还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2、兰花的象征意义 没有感觉感情的兰花,一经文人之笔,便塑造成有血有肉的隐士、斗士和失意文人的形象。兰花之所以能塑造成各类有关形象,关键是兰花与文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着天然的暗合。比如兰花的香气高贵稀少,正可象征文人的才学,兰花所遭受的风雪霜露,正可象征文人的政治上所受的打击,兰花长在深山幽谷,正可象征文人的深山隐居,与世无争。正因为古代文化开了借兰花以表现自己的志向、胸怀、情绪、经历、爱憎的先河后,兰花就成为后世文人寄寓自己情怀的对象。他们或者失意,或者隐居,或者遭受打击后,只要说到这有关兰花的诗

10、文,便可从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找到精神上的寄托。 一般地说,文人都受到儒家道统教育,都跟自己的老祖宗孔子一样,想把自己满肚子学问,贡献给皇上,贡献给社会,用在治国经邦上,也就是入世,一旦遭到打击,遭受挫折,就会受到自身弱点的约束,想隐退,发牢骚,想遁入空门或隐居深山,采取消极避世的做法。这时,他们往往容易接受老子庄子的无为思想,甚至佛家的出世思想。文人往往总在入世出世之间摇摆,就连范仲淹这么有作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都多少受到这两种思想的影响。 3、兰文化的不断积累与发展 任何社会现象实际上也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总是经历着一个从发生、发展到不断积累的过程,有的文化现象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

11、命,有的文化现象还正朝着朝气蓬勃的方向向前发展,兰文化就是后一种文化现象。从目前见诸文字的材料看,屈原写作离骚、九歌的历史时期是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屈原的爱兰诗文对后世影响较大,后代文人在诗词中都经常讲到这一点,他们或引用屈原诗歌的原文,如李纲的幽兰赋,或借用屈原诗赋离骚、九歌的典故,如梅尧臣兰诗中“楚泽多兰人未辨”,苏轼诗题次公蕙中有“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词中。”苏轼的另一首题杨次公春兰诗中写道:“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吴师道题子昂兰竹图一诗曾有“湘娥清泪未曾消,楚客芳魂不可招。”李东阳观画兰有感:“杏坛尼父去已远,湘江屈原空独沉。”这些诗句对推动兰文化的发展

12、起到了积极作用。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句,朱德、陈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咏兰诗对开创新一代兰诗也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纵观几千年的兰诗,我们不难看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写实的,较少感情色彩,只从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如朱德的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陈毅兰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另一类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如杜牧的和令狐侍御赏蕙诗:“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李白古风云:“孤兰出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3、。”这些诗都是诗人们自己心路历程的曲折反映,明写兰花,实写自己的情绪怀抱,理想志向。第三类是面对兰花,直接抒发感叹,如猗兰操中的孔子的感叹,这类作品往往比诗中的借兰抒写更直接,开门见山,直抒胸意。但不如第二类含蓄,更有艺术性。如果从兰文化这个大范畴来讲,表现的手法还很多,此处恕不一一表述。 三、兰花和兰文化的美学意义 兰花是具有美感的,兰文化则更具美感,让人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快感和审美愉悦。 1、从兰花的直观审美到兰文化的审美过程,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移情的过程。兰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花就是兰花,实实在在的兰花,本无所谓好与坏,她没有感情,没有思想,只是因为写兰花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到了

14、兰花身上,所以,赋予了兰花有人的性灵气质。文学创作中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句子就是这样的道理。花是不会讲话、流泪的,是因为人忧愁伤心。人用忧愁伤心的心情去看花,仿佛花也同自己一样,也会伤心流泪。存世的大量兰花诗正是在这种移情心理的作用下,才使兰花有了思想、感情、感觉和意志。在诗人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之下,兰花成了诗人心中的美人与朋友,使诗人产生了审美的共鸣。移情是审美欣赏的艺术创造中确实存在的事实。它的可取之处是重视审美心理在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的积极作用。 2、兰花和兰文化审美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

15、照审美对象兰花的基础上,人们调动了过去的关于兰花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审美对象,以及透过兰花表象深入到兰文化深层次本质上,从而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人们在兰文化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总是积极地在调动和改造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下再现出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对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对象。如屈原写过咏兰诗句,对后人影响较大。后人往往直接间接写到屈原的故事或屈原咏兰遗事,把它溶入自己的诗作,最后写出自己的新诗,表达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审美理想,写成新的咏兰诗作。这类审美现象在屈原之后的大量咏兰诗作中都可以找到。在兰花的审美和咏兰诗文的创作过程中,人们

16、还受到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观、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影响。 3、兰花、兰文化审美过程中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我们在兰花及兰文化的审美过程中常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自己的审美判断,会就这株兰花的造型、叶片、花瓣、花蕾美或者不美,这首诗或这幅绘兰作品的构图运笔,题诗题词的寓意、气势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不同于科学、实用的判断,她常常对兰花形象的判断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兰花欣赏时,常常受欣赏主体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情绪心境等方面的影响。因为审美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对审美对象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产生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文学艺术家创作过程也就是常常把自己的这一审美判断融化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去,从而形成自己带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 在兰花和兰文化审美判断中,经常受到人们审美理想的影响和制约。审美理想是人们向往追求美的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