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 .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968718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桃花源记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1桃花源记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1桃花源记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1桃花源记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1桃花源记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桃花源记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桃花源记 .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表备 课内 容第五单元第21课 第 周 第 课时第一次集体备课记录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主备者备课课 题:桃花源记 课时:三课时主备者:吴玉娟 上课者:备课过程一: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

2、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上者修改:二、教学重难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三、教学主要方法: 激趣法 讲授法 朗读法 讨论法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呢?(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

3、节先生。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4、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字正音。豁然开朗 平

5、旷 俨然 阡陌 垂髫 邑人 郡 诣2、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三)研读课文,深入文本1、学习第一段。(1)字词:为:作为 缘:沿着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新鲜美味) 异:对感到诧异 复:又,继续 穷:走完(2)串译句子。(3)归纳段意:忽逢桃林。(4)哪些句子看出了桃花林的美丽?景物描写有何作用?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2、学习第二段。(1

6、)字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才:仅 交通: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悉:全,都。 并:都(2)串译句子。(3)归纳段意:进入桃源。(4)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a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读熟一、二段(四)布置作业。翻译一、二段第

7、二课时(一)复习一二段1、解释加点字: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仿佛若有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学习第三段1、字词:乃大惊:竟然 所:地方、处所 具:详尽 要:通“邀”,邀请 咸:都 云:说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延:邀请。 停:居住 语:告诉,对说不足:不值得。(今义:不够,不充足)2、串

8、译句子。3、归纳段意:访问、离开桃源。4、分析文段。(1)桃花源的人初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

9、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三)学习第四、五段(1)字词:既:已经 扶:沿着、顺着 诣:到如此:像这样。(今义:这样) 向:原来,先前寻:寻找

10、志:动词,做标记 不久 名词,做的标记(2)串译句子。(3)归纳段意:寻桃源不果(4)思考: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布置作业翻译第三段 第三课时(一)复习,小结文中词语的用法。1、通假字:1个 “要”2、一字多义:舍:离开 房屋 为:作为 对,向志:动词,做标记 名词,做的标记寻:寻找 不久 遂:终于 就3、古今异义: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

11、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不充足)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二)思考: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2、读完课文后,结合当时的背景,你会如何评价桃花源这一理想的社会?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12、,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课堂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