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问答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962459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班级管理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班级管理问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班级管理问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班级管理问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问答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 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 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3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班主任是 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4. 班集体: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5. 具体化目标法: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

2、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 面的具体要求。6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7青春期:青春期是指儿童逐渐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8班规班规:对学生教室行为的规定,是一般性的期望或标准,包含了许多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学生个 人的言行举止。9. 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要胜任班主任的教育劳动,就需要逐渐地走向专业化。10. 学习指导学习指导就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心理规律加以分析、研

3、究并给予指导,以优化学习 心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11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即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 等的集合体。12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以班规、班纪为内容的,班级师生共同制定、认同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表现出的 文化形态。13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 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作用。14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

4、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 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15.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进行工作有力助手。16. 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班级例行问题进行的程序化管理。17学习动力:是指引起、推动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力量。问答题1、班级的特点(一)教育性:班级是为了完成对班内每个成员的教育任务,即使班内每个成员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发展而组建的。(二)不成熟 性:班级主要由非成年人组成,不可能进行完全的自我管理。所以一一班级是一个自治和半自治相结合的组织。(三)社会性:人 的活动的首要特征是社会性,各种活

5、动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社会性是班级的一个重要特点。2、班级建构的原则(一)有利于教育的原则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 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二)目标一致的原则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 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三)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时期,班级的组建不仅要有利于教育 活动的实施,而且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班级各个方面活动的开展,促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3、班级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一一班主任,班上

6、每一个学生,任课教师。管理对象一一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全体班级成员(学生和相关教师), 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包括经费)。管理手段一一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各种措施。4、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5、班级管理的过程(一)设计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班级管理方案包括: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和拟订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步骤和方法; 它是班级管理全过程的起点和指南,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条件和重要手段。(二)实施是指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完成班级管理计划任务的过程。实施计划是班级管理过

7、程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是班级管理过 程的中心环节。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工作:1机构建设与任务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三)评价评价是对班级管理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价是要检测计划决策的正确性和预见性,评价实施阶段各种控制措施的有效 程度。6、班级管理的原则1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2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3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4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7、班主任的作用(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三)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纽带和桥梁作用1班主任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2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8、班主任的工作任务(1)建

8、立良好的班集体一一首要任务(2)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发展一一中心任务9、班主任的职责(一)协调与任课教师的关系1尊重任课老师对班级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2帮助任课教师树立在学生中的威性3经常与任课老师 进行沟通(二)协调与家长的关系,引导家长和社区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1要尊重家长;要善于倾听家长诉说;要 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工作10、班主任的基本素养(一)高尚的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一要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二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三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四要耐心不烦, 循循善诱;五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慈相济。2民主与平等:“教师应尊重所有的学生,平等地对待

9、所有的学生,尤其要平等对待那些处于各种不利地位的学生。1对学习优劣不 同的学生一视同仁2对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3对亲近或疏远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二)扎实的文化素养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2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3)专业的班级管理知识。(三)较强的能力素养1. 组织管理能力(1)有组建班集体所必须的能力;(2)有参与学生活动和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3)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的能力;(4)有贯彻 执行学校教育计划的能力。2.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分为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指运用姿态、动作、表情和手势等来传递信息的技巧与能力。

10、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班主任善于通过自己的人格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的能力;二是指班主任能把教育内容形象化,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的能力。3. 沟通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指班主任在工作中与各方面交往与协调,以保证班级工作顺利开展,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的能力。包括:(1) 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2)有调节班内人际关系和班级人际关系的能力;(3)有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疏通各种教育渠道的社交能 力。4. 较强的创造能力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的对象经常在变化;另一方面,社会对学校教育和对班主任工作的内容要求,是不断发展与提高的。因此,班 主任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创造新的经验。(

11、四)良好的心理素养1班主任应该有积极而丰富的情感:(1)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心境这种心境会使班主任对工作、生活、学习充满信心,感到乐观。(2)昂扬振奋,朝气蓬勃的精神这种精神会激励班主任对工作、学习、生活充满激情和热情。(3)平静幽默的情绪班主任应该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工作不顺利,要能够用一种平静的富有幽默的心情来对待。2班主任应该有良好的性格特征(1)真诚、坦率(2)热情、活泼(3)心地善良(4)沉着、冷静11、班主任的选聘(一) 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12、班主任

12、的专业发展(1)人文阅读(2)积极参加在职培训(3)实践反思13、班主任自我教育的建议1主动建构新型的知识结构;2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3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4有较强的人格魅力;5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14、了解与研究学生的意义1了解与研究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2了解与研究学生是建设班集体的重要条件15、了解研究学生集体(个体)的内容答:对班集体的调査研究(1) 班集体的基本情况:学生总人数、男女生的比例;学生的年龄结构及来源情况;班级集体形成情况和发展历史;班级组织和 领导核心状况;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情况,等等。(2) 班集体的思想品德状况:少先队员或共青团员的人数和比例;团支部思

13、想状况和工作状况;学生中思想品德优秀、中等、后 进人数的比例;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表现。(3) 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班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风气、学习习惯等;各科总平均成绩及学科平均成 绩,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优秀、中等和后进的情况与比例。(4) 全班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基本健康、体弱多病的、残疾的学生人数及比例;近视的发病率和其他常见病的发病情况;体育 锻炼情况和“达标”比率;学生的卫生习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5) 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家庭地址、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学生家庭结构(复杂家庭、一般家庭、特殊家庭)学生在家庭 中的排行与地位;独生子女的比例;学生家

14、庭的物质条件和住房条件等。对学生个体的调查研究:(1) 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情感和态度,对国家大事的兴趣和认识;对劳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热心 程度;集体观念和遵守纪律的情况;对人的态度和文明行为的表现;奖励或处分情况等等。(2) 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智力发展状况;学习兴趣与特长、潜力与 发展趋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各科成绩与原有基础、薄弱环节;完成作业的情况等等。(3) 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体质和健康水平,疾病状况;视力、听力状况,生活卫生惯和体育“达 标”情况;气质类

15、型和性格特征等等。(4) 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的现实,也要了解学生的过去;了解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并将继续产生影响的事,从中找出促进 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等。(5) 学生生活小环境的具体情况:学生家长的职业、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家庭所在地区、乡镇和亲邻的情 况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最崇敬的教师、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学校或班级活动等等。16、了解与研究学生应注意的问题答:(1)全面性:a.研究对象是全班学生;b.研究的是学生的各个方面;c.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研究学生 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不仅要了解、研究学生个人的情况,还要了解、研究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2)经常性:a.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连贯性;b.了解与研究学生应保持持续性;(3)及时性:a.尽快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 个了解和分析;b 对掌握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4) 联系性:a.将个别学生的情况放在学校以及班集体中加以研究和考察;b.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家庭中进行考察:c.将外因影响的 诸因素和内因(学生主体的思想和主观努力)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7、了解与研究学生过程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答:(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