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内在的动力.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96181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挖掘内在的动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挖掘内在的动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挖掘内在的动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挖掘内在的动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内在的动力.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挖掘内在的动力员工咨询: 以前在学校里的时候,因为考试的压力,倒也能坚持努力学习。但是进入职场后,发现没有了考试,没有了老师也没了一起竞争一起学习的同学,觉得有些迷惘了。我想我应该认真思考一下,重新找到工作的动力。专家解答: 我们从小就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氛围中学习。在师长的督促和同学间的竞争之中,我们被催着赶着去学习,去为了考试排名而挑灯夜读。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比赛规则下赛跑,即使有人感到厌倦,感到了困惑也不敢停下来,因为我们深怕被旁边的人错下。但被外界的压力推动着的我们真的能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前行的状态吗?美国心理学家理查莱恩曾经对小学生做过一次实验。孩子们被随意分成两组,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的两

2、篇短文。一组孩子被告知,读完后将有针对性的测验、打分。另一组孩子则没有这种负担,可以随兴阅读。专家们事后对两组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过程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随兴阅读的孩子,比起为了考试而阅读的孩子来,对文中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深入得多。一周后再进行考察,发现两组孩子对所阅读的文章都忘记了许多。但是,为考试而阅读的孩子忘掉的东西比起另一组孩子来要多得多。 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还进行了一次略为抽象的心理实验。他把随意选出的大学生分成两组,玩一种积木游戏。这种积木玩具可以拼组成不同的形状,玩到复杂时非常具有挑战性。两组学生要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按照规程玩这种玩具。第一组被告知,他们每按纸上的图案

3、拼组成一个形状,就能挣十美元。按照当时的物价,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另一组学生则没有任何奖励。半个小时一到,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家:“请等一下,我出去几分钟印出有关问卷,请各位填写。”但他出去后并非印制问卷,而是通过秘密观察孔看看屋里的动静。结果发现,拼组一件能挣一块钱的学生,基本就不接着玩儿了。那些没有挣到钱的学生,许多反而是欲罢不能,用这些积木堆制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形状。 爱德华德西把这些实验结果归结到一个问题:是什么能有效地驱动人们的行为?是内在动机,还是外在控制?过往的心理学研究,推崇的理论是人的行为是被环境的“强化效应”所塑造的。你的某种行为一旦受到环境的惩罚,你就本能地回避这种

4、行为。相反,你的某种行为一旦受到环境的奖励,你就会重复这种行为。通过考试、升学等各种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也是建筑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 上述这些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动机一旦被简化为对外在控制的反应,人就变成了一个被动的动物,即使自己希望达到外在的期求,也往往力不从心。而从外在控制中获得充分自由的人,则有更多的自主性,更可能被内在动机所驱动,结果达到一种高度警觉、好奇、兴奋、乃至狂喜般的升华境界。 孩子的天性本来就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就像玩那组积木,他们可以不停地玩下去,乃至不去吃饭,不肯按时睡觉。这种“贪玩”,属于主动的行为,是人类创造性的基础。但是,以考试和升学为核心的教育系统,则彻底摧毁

5、了这种主动性。当孩子长大进入职场后,如果他们找不到工作的内在意义,日复一日,为了薪酬和升职而奔波,最后只会感到身心疲倦。 据说,在动物界有一个永恒的法则:只有奔跑起来的动物才能够生存,也只有奔跑起来的动物才能够获得比同类更好的生存环境,不管你是主动攻击还是被别的动物攻击。为自己奔跑是动物世界里永恒的法则,人类正是通过这一法则首先由低等动物变成了人。时光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但当人逐渐摆脱生存的威胁后,却突然失去了继续奔跑的动力,从而变得彷徨和不知所措。一方面,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环境,让我们喘不过气;另一方面,我们又看不清工作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迫切所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更持久的工作动力。而这种动力是无法用外界的奖惩来代替的,必须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开始寻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