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不再难.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958361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量关系不再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量关系不再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量关系不再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量关系不再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量关系不再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量关系不再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量关系不再难.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肺腑之言: 1、多做题,培养感觉。做数列第一眼的感觉就是王道,只要坚持每天20题,认真做,一个月就见成效。2、将1-20以内的平方、立方背下来,并不是看出全部规律才能解题,看出其中1、2个数的规律同样也能解题。需要留心的是0.0110-2,0.5=2-1这类的。3、多总结。重点是总结不同数列的特征,解题方法其次。比如项数的多少、奇偶关系、增加或减少的幅度、波动变化等。每种特征的数列应该用那些解题方法,这些应该心理有数。对于数列特征区别不明显的,要总结2-3种相应的解题办法。论坛上关于数列特征和类型的文章很多,找一个心情舒畅、阳光明媚的上午,认真仔细的看一遍,记住这些特征和规律。4、把那些特殊规

2、律的题,单独记下,经常看看,脑袋里要紧绷着那跟弦。5、认真审题,包括选项。千万不要没有第一感觉就放弃,要发现据数列的显性特征,对应自己总结的数列特征,确定解题方法。如果规律不明显,就把特殊规律也逐个试试。6、永远不要忘记等差。有些表面看不出规律的数列,其实就是穿上一层华丽伪装,等差就是拖下这层伪装最好的办法。比如:-14,-14,-4,(),70,146。A.24 B.22 C.20 D.15。根本就没有第一感觉,我就是将选项逐个代入,不到一分钟就试出就是一个三级的等差数列。尤其注意:作完第一次差之后不要马上就作第二次,要仔细看看作差之后新的数列。7、乘方、混合、合数、质数是重点,尤其乘方和混

3、合运算是这两年考试的重点,要加强练习。一、数字呈递增或递减的情况下,且幅度不是异常地大,一般可用等差数列二、选项答案中出现带小数点的数字,一般可能为二级等比数列如果数字有大有小分布,则公比为负数三、如果数字分布呈现的幅度很大,一般为前后项相乘或数的立方,可能会再加以倍数和加减,以加深难度和迷惑性四、等比数列的差倍积形式较多,aq+b=c五、注意拆项来观察,特别是有分数时六、质数列2,3,5,7,11,13,17,19,23,29,3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七、首尾项相加或相减,有时相同,有时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前后项相加或相减,有时乘以倍数前N项(一般是前两项或三项,四项的情况很少)之间

4、做一些变化,比如相加,比如相乘再相加,比如相乘再相减,也可能是某一项的平方或立方,再加上或减去其它项,得到N+1项八、数列分段,如6,7,8,6,7,8或间隔,如1,3,3,5,7,9,13,15,21,23九、注意变式,仔细观察十、关于猜题。一般来说国考中肯定是有12题是可以做出来的,其它3题可能就有些难了,而且时间有很紧,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猜题。如何提高猜题的命中率,我觉得平时做题要多观察,多总结,比如依我个人的判断,如果四个选项中有2位数,3位数,4位数,一般答案都是4位数,而且是最大的那个。1)等差,等比这种最简单的不用多说,深一点就是在等差,等比上再加、减一个数列,如24,70,20

5、8,622,规律为a*3-2=b 2)深一愕模型,各数之间的差有规律,如 1、2、5、10、17。它们之间的差为1、3、5、7,成等差数列。这些规律还有差之间成等比之类。B,各数之间的和有规律,如1、2、3、5、8、13,前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3)看各数的大小组合规律,作出合理的分组。如 7,9,40,74,1526,5436,7和9,40和74,1526和5436这三组各自是大致处于同一大小级,那规律就要从组方面考虑,即不把它们看作6个数,而应该看作3个组。而组和组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用乘法就能从一个组过渡到另一个组。所以7*7-9=40 , 9*9-7=74 , 40*40-74=15

6、26 , 74*74-40=5436,这就是规律。4)如根据大小不能分组的,A,看首尾关系,如7,10,9,12,11,14,这组数7+1410+119+12。首尾关系经常被忽略,但又是很简单的规律。B,数的大小排列看似无序的,可以看它们之间的差与和有没有顺序关系。5)各数间相差较大,但又不相差大得离谱,就要考虑乘方,这就要看各位对数字敏感程度了。如6、24、60、 120、210,感觉它们之间的差越来越大,但这组数又看着比较舒服(个人感觉,嘿嘿),它们的规律就是23-2=6、33-3=24、43-4=60、53-5=120、63-6=210。这组数比较巧的是都是6的倍数,容易导入歧途。6)看

7、大小不能看出来的,就要看数的特征了。如21、31、47、56、69、72,它们的十位数就是递增关系,如 25、58、811、1114 ,这些数相邻两个数首尾相接,且2、5、8、11、14的差为3,如论坛上fjjngs解答:256,269,286,302,(),2+5+6=132+6+9172+8+6163+0+25,256+13269269+17286286+16302 下一个数为302+5307。7)再复杂一点,如 0、1、3、8、21、55,这组数的规律是b*3-a=c,即相邻3个数之间才能看出规律,这算最简单的一种,更复杂数列也用把前面介绍方法深化后来找出规律。8)分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数

8、字规律的进一步演化,分子一样,就从分母上找规律;或者第一个数的分母和第二个数的分子有衔接关系。而且第一个数如果不是分数,往往要看成分数,如2就要看成2/1。数字推理题经常不能在正常时间内完成,考试时也要抱着先易后难的态度(废话,嘿嘿)。应用题个人觉得难度和小学奥数程度差不多(本人青年志愿者时曾在某小学辅导奥数),各位感觉自己有困难的网友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书,还是有很多有趣、快捷的解题方法做参考。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计算题分值是最高的,一分一题,而且题量较大,所以很值得重视(国家公务员125题,满分100分,各题有分值差别,但如浙江省公务员一共120题,满分120分,没有分值的差别)补充:1)中间

9、数等于两边数的乘积,这种规律往往出现在带分数的数列中,且容易忽略如1/2、1/6、1/3、2、6、3、1/22)数的平方或立方加减一个常数,常数往往是1,这种题要求对数的平方数和立方数比较熟悉如看到2、5、10、17,就应该想到是1、2、3、4的平方加1如看到0、7、26、63,就要想到是1、2、3、4的立方减1对平方数,个人觉得熟悉120就够了,对于立方数,熟悉110就够了,而且涉及到平方、立方的数列往往数的跨度比较大,而且间距递增,且递增速度较快3)A2BC因为最近碰到论坛上朋友发这种类型的题比较多,所以单独列出来如数列5,10,15,85,140,7085如数列5, 6, 19,17 ,

10、 344 , 55如数列5,15,10,215,115这种数列后面经常会出现一个负数,所以看到前面都是正数,后面突然出现一个负数,就考虑这个规律看看4)奇偶数分开解题,有时候一个数列奇数项是一个规律,偶数项是另一个规律,互相成干扰项如数列1,8,9,64,25,216奇数位1、9、25 分别是1、3、5的平方偶数位8、64、216是2、4、6的立方先补充到这儿。5) 后数是前面各数之各,这种数列的特征是从第三个数开始,呈2倍关系如数列:1、2、3、6、12、24由于后面的数呈2倍关系,所以容易造成误解!一、容斥原理容斥原理关键就两个公式:1. 两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AB+AB2. 三

11、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C=ABC+AB+BC+CA-ABC请看例题:【例题1】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是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A.22 B.18 C.28 D.26【解析】设A=第一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6人),B=第二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4人),显然,A+B=26+24=50; AB=32-4=28,则根据AB=A+B-AB=50-28=22。答案为A。【例题2】电视台向100人调查前一天收看电视的情况,有62人看过2频道,34人看过8频道,11人两个频道都看过。问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

12、有多少人?【解析】设A=看过2频道的人(62),B=看过8频道的人(34),显然,A+B=62+34=96;AB=两个频道都看过的人(11),则根据公式AB= A+B-AB=96-11=85,所以,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人数为100-85=15人。二、作对或做错题问题【例题】某次考试由30到判断题,每作对一道题得4分,做错一题倒扣2分,小周共得96分,问他做错了多少道题?A.12 B.4 C.2 D.5【解析】方法一假设某人在做题时前面24道题都做对了,这时他应该得到96分,后面还有6道题,如果让这最后6道题的得分为0,即可满足题意.这6道题的得分怎么才能为0分呢?根据规则,只要作对2道题,做错4

13、道题即可,据此我们可知做错的题为4道,作对的题为26道.方法二作对一道可得4分,如果每作对反而扣2分,这一正一负差距就变成了6分.30道题全做对可得120分,而现在只得到96分,意味着差距为24分,用246=4即可得到做错的题,所以可知选择B三、植树问题核心要点提示:总路线长间距(棵距)长棵数。只要知道三个要素中的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例题1】李大爷在马路边散步,路边均匀的栽着一行树,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底15棵树共用了7分钟,李大爷又向前走了几棵树后就往回走,当他回到第5棵树是共用了30分钟。李大爷步行到第几棵数时就开始往回走?A.第32棵 B.第32棵 C.第32棵 D.第32

14、棵解析: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第15棵树共用了7分钟,也即走14个棵距用了7分钟,所以走没个棵距用0.5分钟。当他回到第5棵树时,共用了30分钟,计共走了300.5=60个棵距,所以答案为B。第一棵到第33棵共32个棵距,第33可回到第5棵共28个棵距,32+28=60个棵距。【例题2】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保,植树造林。某单位计划在通往两个比赛场馆的两条路的(不相交)两旁栽上树,现运回一批树苗,已知一条路的长度是另一条路长度的两倍还多6000米,若每隔4米栽一棵,则少2754棵;若每隔5米栽一棵,则多396棵,则共有树苗:( )A.8500棵B.12500棵C.12596棵D.13000棵解析:设两条路共有树苗棵,根据栽树原理,路的总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可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2754-4)4=(-3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