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创作技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95752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章草创作技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章草创作技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章草创作技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章草创作技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章草创作技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章草创作技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草创作技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草创作技法一、章草之草法章草的草法,即一些约定俗成的草写法则和规律,它是草字准确易识而又结 字美观的依据。章草草法严谨,极有法度。章草结字,笔画已极省变、精练,一点一画都是 有根据、有来源的。如果在书写时不合草法,随意连笔草写,就容易似是而非、 妨碍认读,也不容易美观。章草的草法,不外乎简、省、变、连等法则,下面略举一二。1. 简、省、变、连A. 简:即把原来较复杂的部分简化为简单的笔画或者符号。如“器”字,章草作四个“口”字简化成了四点。如“君”字,下面的口字 简化为一捺点。如“皆”字,下面的“日”字,简化作一回钩。“简”(不等同于“减”),往往发生在偏旁部首。如“证”、“诗”字章 草“言

2、”字旁都简化成了符号。关于偏旁部首简化与假借法则,详见下面“草法 辨异”小节中“偏旁部首假借”。“简”亦有度,不能因简而误读。在实用当中,笔画的“简”常至“无可再 简”的地步。B. 省:即省略掉其中的某些笔画或者结构。“省”,有“减”之意,省了笔 画,也就是减了笔画。如“密”字,省去了上面的宝盖。如“帘”字,省了左边的一“厂”。如 “当”字,省了中间的“口”字。笔画之所以能“省”,往往是因为有“借”,通过“借”笔,来模仿(仿佛) 原字的结构和笔画关系。C. 变:即把原来的笔画形式(位置和相互关系),改变笔顺,成为另一种表 达形式。“变”,常发生在竖笔上。如“常”字,原来收笔的悬针竖,在中间部分

3、简 省的支持下,萎缩成了一点。有时,原来的收笔悬针竖,变为上钩连写。这样变 化掉竖笔,是为了有利于章草横势的发挥,而且,也使结字容易处理、变得美观。变化笔画的位置关系,即便于连笔草写,也为了结字美观。如“野”字,把 左面的笔画“离间”后,结构变得更为绵密与美观。D. 连:即把某些本不相连的笔车或者部件,连在一起书写,以求便利。除了 上述“简”、“省”与“变”,笔画的“连”写,减少了起笔与收笔的次数,书 写速度自然得以加快,可见,“连”法也是书写便捷的主要手段。连笔,以“行顺路近”为原则,且兼顾准确、美观。连笔出现的位置和运笔方向,基本与正常笔顺一致。如“刚”字、“慰”字, 笔画均由左到右、由上

4、到下连。如“天”字、“急”字,笔画均由上到下连。有 时,连写的顺序与正常书写顺序稍有变动,如“率”字,由上到下写完中间部分, 再由左到右补写两点。再如“烽”字,本来末写的竖笔,变回勾由下到上连,横 成为末笔。再如“守”字,上面的点是再写完秃宝盖后,再由从上到下连写时补 上的。“连”,使章草书的笔画圆转得以具体体现,笔画间也因之常形成“圆圈” 结构。2. 诸法并用大多数的字,并不是用简、省、变或连一种方法能解决问题,而是诸法并用。 通过简、省、变、连诸法并用,笔画达到精练,更利于便捷书写。经过以上几种方法后的草书字,已远离了原来的笔画形象,有的已纯近于一 种书写“符号”。3. 草法的形成章草“下

5、笔有源”,欲习章草,须明其“源”。“源”,既包括章草书体之 来源,也包括章草草法之来源其结字与笔画形成的规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 然,才能胸有成竹、下笔“不生软”,才能做到“楷法用笔”,笔画分明,准确 而又美观。清孙星衍急就章考异序云:“急就之体,盖出于篆”。章草草法从篆, 不难解释,因为有的章草是从草篆脱形而出,所以它带有篆书的影子,便不奇怪。章草从隶,更好理解,因其本从隶书之“捷”。有的章草,是从古隶,其草法约 定俗成而被沿用。清人李滨以“玉烟堂”本史游章草书急就章为依据,逐字注解,编成急 就章草法考与急就章偏傍歌,于古文篆隶递变之故,言之甚详,徽引亦广, 治草法者颇可参考之(具体字例,请参

6、建下面补订急就章偏旁歌一段。欲辩草法,须明其变。草法初创,应有其理。后如研究,云其从篆从隶,均 无不可,燃其产生与发展,必有过程,必从实践中逐渐总结完善。二、草法辩异章草,因为笔画简省甚多,所以字形本来不同的字,就可能趋于形似,这时, 失之一豪便差之千里。书写时,多一点、少一钩,笔画长些短些、连写还是断开, 行笔顺序不同、角度变化、迟速顿挫,起笔收笔的尖圆、轻重,都会关系到字形 的变化与区别,故而不可疏忽大意、含糊其辞。草书,由于形似字、混写字,偏旁部首假借等现象,在书写和识读时总是个 麻烦。为了查阅方便以利练习,自明清以来,出现过不少关于草书辩疑与辩异方 面的工具书,如明人韩道亨草诀百韵歌、

7、范文明草诀辩疑,清人朱宗文 草圣汇辩、陶南望草韵汇编、石梁草字汇、马雄镇汇草辩疑、 汪由孰草诀偏旁辩疑姚嬘草法汇考以及李滨草说、急就章章法考、 急就偏旁歌等,至近现代,则有王世镗稿诀集字、增改草诀歌、改 定章草草诀歌以及于右任标准草书、卓定谋补订急就章偏旁歌、陈公 哲行草书例、胡小石标准草书字汇、邓散木草书写法等,今人马国 权元刻草诀百韵歌、笺注与补订急就章偏旁歌译注、田幕人草 书辩似大字典、沈道荣草书辩异手册 、洪钧陶草字编等。这些工具书,以 前人法帖为依据,为草书的书写规范化提供了范例和样本;虽然它们有些不是直 接针对章草而编写,但对于章草,也都颇具有参考价值。1 辨似有些字,它们的章草写

8、法之间,相差不大。如“尉”字,“财”字,章草做, 前者收笔为点,后者收笔作捺点并与竖笔较差。所以,在书写这些字时,就应格 外小心,一笔不苟;在识读时,也需要认真端详,不可马虎。草书“辨似”,辨 别相似之草书也。草书的辨似,有迹可寻,它们在结字和行笔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总结。 如明韩道亨草决百韵歌,采用便于记忆的五字句韵文,把易混的字放在一起 指明其间的差异处。如:“有点方为水( ),空挑既是言( )“,指出草写” 水“字旁和“言”字旁的差别,在于有无上面的一点。再如章草草诀歌(或王世镗增改草诀歌)中句“忧无心为夏,叟弃 点成皮“以及”作非罪耻诈,劳功牙等身。2混写有些字,因它们的章草写法极

9、为相像,所以时常混用,这种现象即为“混 写”。实际上,有时书写者也并非有意混写,只是这些字在被快速书写时,造型 雷同罢了。例如“熏”与“爱”,“流”与“疏”,“於”与“抡”,“老”与 “吝”,“期”与“欺”,“诗”与“侍”,“仲”与“”,“残”与“线”, “绿”与“缘”,“贻”与“绍”与“绐”(不是“给”),等等,它们的草书 有时是混写的。古法亦有紊乱而不完备处,“混写”现象即为一例。不完备者,今须改之, 莫在流弊。书写时,遇易混之字,须严谨;一笔一画,不草何妨,以免给他人认 读造成额外负担。面对古人制作,只好通读上下文,不能惟字形是依。混写,常发生在偏旁部首,即不同的偏旁部首写法一样,此现象

10、被称为“偏 旁部首假借”。3.偏旁部首假借“偏旁”,亦称“字旁”,即字中经常出现的某些结构,如“诗、词、谓、 谈、话”中“言”,“篇、偏、骗、翩、遍、匾”中的“扁”;“部首”,即字 典中根据字的偏部、“马”不等。偏旁与部首,通常统一,有时合称“字符”。习章草,要熟知偏旁部首的来历、变化,尤其是研究“假借符”,是基本功之一;不知之,就下笔无把握,不敢草,就不是真懂(会)草书。偏旁部首,如“白”“日”“田”“目”,单写时彼此分明,但在作为左旁 部首时,是彼此不分的,它们共用一个“日字符” ,即其他三者假借此“日字 符”。此时,假借符只是一种符号而已,便于书写、出于美观,然而,若容易混 淆时,还是写

11、其本来偏旁上曾引草诀百韵歌的“有点方为水,空挑既是言,”, 即指出了草写的“水”字旁和“言”字旁之间的易混性。对于易混之字符,宁可 笔画多些,也不可轻易假借。尤其是主偏旁部首,因为它是主特征符号,如“谓” 与“渭”、“诗”与“侍”,“耻”与“祉”,左面的偏旁反而成了“主角”, 它一小错,整字大错。偏旁部首的假借,在草书时是难免的,但草法若得以规范,偏旁部首就不能 糊涂;“盗亦有道”,结也无妨,要看怎么借。偏旁部首的假借,包括左旁、右 旁、上部、下部、对称符、左上符、右上符、交笔符等,熟记它们,在书写时极 为有用。下面不怕麻烦,分别例举若干。三、“草诀歌”与“偏旁歌”1“草诀歌”王世镗有“三诀”

12、:增改草诀歌(并书)、稿诀集字(并书)、改定 章草草诀歌(并书),对于章草书的辨异极有参考价值,而且,其草书亦平正精 熟,堪为模式。据云,卓定谋题为章草草诀歌影印者本是王世镗增改草诀 歌无款原拓本,不知两者是否本为一物或者本非一物?(因章草草诀歌之名 较为普遍,为免生歧义,在此用之。)今人又有误之为宋人书者,乃把“草诀 歌”与“书草诀歌”相混矣。章草草诀歌歌句曾参考明韩道亨草诀百韵歌,故两者多有相仿佛之 处。如:前者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为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句,而 后者则有“六手流为禀,七红滥谓袁;奉强十朱拟,言空三口宣”句。章草草诀歌,可作为辨似、混写和假借的参考资料。如其歌日“务

13、须通 古义,假借不相仿。羲献固作故,以比费思量”、“竹让丛为简”、“才可代膀 用”、“俱作飞,莫非取便焉”等句,说的是假借;“如(地)常即女(势)延” 说的是混写;“一字或数写”、“行行复去去,夫夫又天天”说的是一字多形而“消诮涓可畏,伦临伶起竞”则说的是辨似。清人李滨据史游本急就章,解散字体,梳理偏旁,研究其错综演变之故, 注释简当,编就急就章偏旁歌,凡 60韵;近人卓定谋据此加以补订,正疵 4 处,复增 10 韵以完善之,编就补订急就章偏旁歌。章草变为今草,章法变化尚不算大,至乎张旭、怀素狂草,下笔连绵,由润 至枯,使得章法、结字、笔法、墨法都开始了一次大的变革。章草虽与楷书有相通处(楷法

14、用笔、字间独立),但是章草毕竟是草书,其字 终而意不终、行尽而势未尽,笔气连属,此则楷书所无有。同样,章草虽然与今 草以及狂草有差异,但章草书的字间、行内、行间也讲究气息融合,刁二能支离。2结字之别A 有无隶意之别章草与今草,除了结字方面的明显差异,就是有无隶意之别。章草因为有隶 意,笔画多平直,以方正取势;而今草则化乎直为更多的圆转,欹侧多姿。由篆 书的长形,到隶书和章草的方扁形,再到今草的长方扁圆三角等形状自如,书体 逐渐摆脱了汉字方块布置的窠臼。隶书的规矩整肃,被章草忘掉,章草已经能适 意娱情,至今草乃至狂草,彻底自由,从此书法开始了笔歌墨舞的时代。B 法度宽严之别章草:草体楷写, 省变

15、有源,法度毕具;今草:任情损益,信手挥洒,想 象意造。也就是说,章草结字严谨,笔画符号化,一点一画勾一连长一短, 比较固定;今草(尤其是狂草)则束缚更少,可以任情发挥。如上面“辨似”中例 举过的“才”(告)与“等”一点、笔画长短、笔画连还是断,区别大了。顾炎 武日知录云:“右军作草,犹是典型,故不胜冗笔,逮张旭、怀素辈出,则 此法扫地矣”,此言即是从结字法度的宽严角度立论。于右任标准草书曾说 章草有三个长处:“利用符号,一长也;字字独立,二长也;一字万同,三长也”, 此“三长”,正是章草书体法度规整的具体表现。巳亦可相通章草与今草,虽体 态有殊,然亦可相通。章草与今草之“通”,表现在:首先,在书体方面两者 有承传关系。唐张怀璀扫断云:“草亦章草之捷也”,今草中的大部分字, 直接继承了章草的衣钵,所以体近章草是情理中事。其次,在书写时,一篇之内, 章中可今,今中可章,两者可以相互挪借、彼此参合;取章草以求其古朴渊雅, 取今草以得其流美潇洒,兼而用之,互通有无,不亦妙哉?章草虽“死板”, 但也并非不可灵活,那要看书写者驾驭草法与笔墨的本事。不仅在一字内可以今 草化,甚至一行之内、行与行间,亦可采用今草之笔连或者意连。只是,章草与 今草之搀杂,须应“不同而和”,不能做成“夹生饭”,不能互相排斥失去体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