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逐题详解).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95540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逐题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逐题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逐题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逐题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逐题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逐题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辽宁卷(逐题详解).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辽宁卷(课标语文)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4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

2、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作“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作“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

3、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

4、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

5、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

6、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1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概念含义的能力。由原文第三、四段可知,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黑格尔、马克思等人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二者的主张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可见二者的主张并不是“相反”。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

7、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2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定向筛选。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是约翰穆勒认为“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并非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选项属于张冠李戴。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

8、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3B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第五段的表述是“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而并非B项中表述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

9、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4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诏以立守楚州。

10、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

11、。”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每战擐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讣闻,辍朝,谥忠烈。(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注 张敌万:盗贼首领。擐(hun):穿。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六矢,战益厉厉:激烈B立率残兵邀击 邀:阻截C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流:传布D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 倾:钦佩4A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可采用

12、代入法与排除法来解答。结合上下文,采用语境分析法可知,“战益厉”的描述对象是赵立,将“厉”解释为“激烈”显然是不合语境的,这里的“厉”应是“勇猛”的意思。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3分)()城始破,立巷战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立斩其使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每战擐甲胄先登A BC D5A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读懂题干和原文。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赵立的“敢勇”。做此类题目时,可以采用排除法。其中写的是“壮士”,写的是赵立的悲惨际遇,排除含有这两句的选项后,可得出答案为A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13、一项是(3分)()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C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D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6B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原文是“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并非“重重

14、围困”。另外,“也不扰民”在文中并无相关信息。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译文:_(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译文:_7答案 (1)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2)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重要词语及句式。(1)窟穴:名词活用为动词,建造窟穴。窟穴其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窟穴于其间”。绝:坚决。(2) 趣:通“促”,催促。讫:最终。【参考译文】赵立,徐州张益村人,因为果敢勇武被招募为士兵。靖康初年,金人大举入侵,盗匪群起,赵立多次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兵攻打徐州,王复(在徐州)防守、抵御(金兵),命令赵立督战,(赵立)被六支飞箭射中,却越战越勇。徐州城刚刚被攻破时,赵立(和金兵)在街道中对战,抢夺城门想要冲出去,(结果)被金兵击晕过去,半夜时下起了小雨,(赵立)得以苏醒,于是杀掉了(金军)守卫,又暗中联系乡民商讨重新收复(徐州的)计划。(得知)金国的军队向北返回,赵立率领残余士兵阻截追杀,切断了金兵的退路,夺得舟船、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