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第五册.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947995 上传时间:2024-03-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与技术》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与技术》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学与技术》第五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与技术》第五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与技术》第五册.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与技术第五册第三单元 桥 第二课时 桥的承重 教学目标:1 运用观察、比较、试验、交流等方法,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重力。2 通过学生通过试验与比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 通过活动,学生感悟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学重点:桥的承重教学难点: 桥的设计教学器材:多媒体、纸桥墩模型、卡纸、书本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有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等特点。本届三年级学生是我新接手的,对学生的情况还不算十分的了解,在教学活动中估计会出现“放而难收”。的情况。但1班的学生好学,可塑性是很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特别重视孩子良好的行

2、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尽可能把趣味性与科学性,活动和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策略研究: 本节课用了知识迁移与同化扩容策略。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的视频与材料,在观察、比较、探究、交流活动中,学生对桥的承重有了初步的认识,建立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承重力的认知结构。在新的教学要求下,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解决教学后面类似问题,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展现新认知结构,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与转换,开发学生知识的显性转变,建构知识结构网络,实现知识迁移。在充分理解桥的承重特点基础上,为了加强原有知识结构的稳定性,

3、也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度,促进了教学的有效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螺旋上升的问题,使新知识、新情境与“旧”知识、“旧”问题连接,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扩容。同时,使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认知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点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对知识点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基础上扩展认知结构。教学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2,3同学们,上海是个多桥的城市,你们知道哪些桥?其实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想知道吗? 交流观看了解让学生议论、交流,吸收、消化桥的历史。1同学

4、们,这两座桥有什么相同的结构特征?它们又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观察议论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1桥有什么用呢?因此,桥面和桥墩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议论交流让学生自由的交流。123老师提供相同的材料(出示)你们搭一座桥。它们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的形状支撑的书本最多?桥面既然要支撑那么大的力,那么支撑桥面的桥墩呢?动脑思考动手试验动口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维、自己总结。23周老师这里有各种不同形状的纸桥墩,我给它们分别编了号。请先预想一下,哪个形状,它能承受的书最多?你就手势表示。思考预想试验比较归纳提供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刚才,我们通过卡纸自己动手做桥面,试验桥墩的承重得出:大组交流自行归纳23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关于物体形状与结构的知识,设计利用身边的材料搭一座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桥”,当然越多越好。看哪个小组展示的“桥”最多?学生设计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桥梁的造型。无任何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图能有标注并能解释设计意图。请同学们回家根据你们的设计,选用恰当的材料搭建一座桥,然后,我们比一比,谁搭的桥既美观又牢固。无任何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