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总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945193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骨修复相关生物学概念1. 骨膜:骨膜是骨表面除关节外所被覆的坚固的结缔组织包膜。在骨端和肌腱附着部位,非常致密地附着在骨上。其它部位的骨膜厚,容易从骨上剥离。骨膜由两部分构成,外层由胶原纤维紧密结合而成,富有血管、神经,有营养和感觉作用。内层也称形成层,胶原纤维较粗,并含有细胞。生长中的骨膜,在其内面有成骨细胞整齐排列,具有造骨细胞的功能,参与骨的增粗生长,对骨的生长(长长,长粗)和增生(断裂愈合)有重要作用。在老化的骨膜内细胞数减少,也不具备造骨细胞的机能,但在骨的再生过程中可恢复造骨能力,从骨膜向骨组织中进入的粗大纤维称为夏贝氏纤维(Sharpeys fiber)。在肌肉、腱的附着部位纤

2、维多,可以深入到骨组织中,但在其它部位,夏贝氏纤维数少。代替骨的骨膜系由软骨膜变化而来。2. 骨髓: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规则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人出生时,全身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松质骨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

3、,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3. 密质骨:密质骨是骨骼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长骨骨干,扁骨和不规则骨的表层。密质骨看上去似很紧密,但其中含有许多相互连通的小管道,内有血管及神经,血管可供应骨组织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4. 松质骨:骨松质是由许多针状或片状的叫做骨小梁的骨质互相交织构成的。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的内部。松质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按照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排列,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5. 骨原细胞:骨原细胞位于结缔组织形成的骨外膜及骨内膜贴近骨组织处。细胞较小、梭形、核椭圆、胞质少。骨原细胞为骨组织的干细胞,随着骨生长、改建、

4、分化为成骨细胞。6. 成骨细胞: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骨不断地进行着重建,骨重建过程包括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矿物质,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破骨与成骨过程的平衡是维持正常骨量的关键。7. 骨细胞:是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相当于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细胞转化而来。当新骨基质钙化后,细胞被包埋在其中。此时细胞的合成活动停止,胞浆减少,成为骨细胞。骨细胞能产生新的基质,改变晶体液,使骨组织钙、磷沉积和释放处于稳定状态,以维持血钙平衡。骨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

5、,是维持成熟骨新陈代谢的主要细胞。8. 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是骨细胞的一种,行使骨吸收的功能。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在功能上相对应。二者协同,在骨骼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表达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组织蛋白酶K是破骨细胞主要标志。9. 骨陷窝:骨细胞的胞体埋在坚硬的细胞间质的腔隙,叫骨陷窝。精品.10. 膜内化骨:由含骨原细胞的结缔组织膜直接骨化而成骨。在人体只有额骨、顶骨、面颅骨及锁骨等少数扁骨是膜内化骨。11. 软骨内化骨:又称软骨性骨发生,即由间充质聚集先形成骨的软骨性胚基,然后软骨胚基不断生长并逐渐被骨组织所置换。颅底、躯干、四肢骨等,主要是以此方式发生。12. 骨折:指骨的完整性

6、或连续性中断。13. 骨折愈合:指骨折断端间的组织修复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愈合过程;最终结果是恢复骨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14. 骨折直接(或一期)愈合:指骨折端通过直接成骨和骨单位重建从而达到骨性连接。这种骨折愈合只有在切开复位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并采用坚固的加压固定使骨折端紧密对合后才会发生。一期愈合又存在接触愈合和间隙愈合两种方式。 15. 骨折二期愈合:当骨折端接触得不够紧密且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活动时,骨折愈合将经过软骨成骨的过程,骨折端在应力刺激下,通过炎症反应、骨痂形成和改建而获得连接,这种方式即二期愈合。二期愈合的骨折端在X线片上可以见到较明显的外骨痂形成,并有骨吸收的过程。16.

7、 骨单位:骨单位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由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骨单位的长度为35mm,哈弗斯骨板420层,故骨单位粗细不一。中央管和穿通管相通,穿通管内的血管、神经以及结缔组织进入中央管。17. 骨小梁:骨小梁是骨皮质在松质骨内的延伸部分,即骨小梁与骨皮质相连接,在骨髓腔中呈不规则立体网状结构,如丝瓜络样或海绵状,起支持造血组织的作用。18. 间骨板:间骨板填充于骨单位之间,为形状不规则的骨板,是旧的骨单位被吸收后的残留部分,它与骨单位之间有一条黏合腺。黏合腺由含较多骨盐的骨基质形

8、成。19. 内环骨板:内环骨板由数层不完整的骨板形成,位于骨髓腔面并与腔面平行排列。骨板层可因骨髓腔的凹凸面而排列很不规则。20. 外环骨板:位于骨干的表面,骨板与骨干表面平行排列,约数层。在外环骨板层中有孔道与骨干呈垂直方向,穿行于骨板层之间,此孔道称浮克曼氏管(Volkmanns canal),骨外膜的小血管由此管进入骨内。21. 骨膜炎: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22. 骨膜反应:骨膜反应又称骨膜增生,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通常表示有病

9、变存在。在组织学上,可见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增多,由新生的骨小梁。骨膜反应的原因:骨膜反应不是特异的,常见于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等,也可见于正常生长发育阶段。23. 骨痂:骨痂是形成于骨修复处的复合组织。它在骨折后可呈现持续性和渐进性的组织类型转变,血肿-肉芽组织-钙化组织-编制新生骨,直到恢复其原有的刚度。骨痂 形成是活骨刺激的反应,包括化学性、感染性、力学不稳定等的反应,骨痂是固定不稳定的征象。24. 骨不连:骨折不愈合称之为骨不连。骨组织具有自身修复的强大能力,当骨折给予适当的治疗,大多数骨折都会很好愈合。然而,一部分骨折却难以愈合。当骨折愈合比较缓慢,称为延迟愈合。当骨折不能愈合,

10、则称为骨不连。在所有骨折病人中,大约5%的患者愈合困难。由于骨折部位的持续活动,骨不连通常伴有疼痛,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精品.25. 骨化中心:骨发育过程中,首先骨化的部位称为骨化中心。骨化从此处开始,然后逐渐扩大,最后完成全部骨化。胚胎早期,软骨干中部出现一个原发骨化点,骨化点内的软骨组织退化消失,成骨细胞积极活动,形成骨组织,这一变化称骨化,胎儿出生前后,在骨两端的软骨内也先后出现骨化点,称继发骨化点。由继发骨化点形成的骨结构称骺。26. 初级骨化中心(一次骨化中心):胚胎早期,软骨干中部出现一个原发骨化点为初级骨化中心(一次骨化中心),骨化点内的软骨组织退化消失,成骨细胞积极活动,

11、形成骨组织,这一变化称骨化。27. 次级骨化中心(二次骨化中心):胎儿出生前后,在骨两端的软骨内先后出现骨化点,称继发骨化点(二次骨化中心)。由继发骨化点形成的骨结构称骺。28. 骨折延迟连接:骨折在正常愈合所需的时间(一般为4个月内),仍未达到骨折完全愈合的标准,称为骨延迟连接。x线显示 骨折端骨痂少,轻度脱钙,骨折线明显,但无骨硬化表现。29. 骨折畸形愈合:骨折畸形愈合是指创伤或手术后肢体弯曲或长度改变,存在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上肢的畸形导致功能的明显减弱。下肢畸形导致疼痛、跛行及髋、膝、踝关节负重的改变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30. 骨缺损:骨缺损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是临床常见病。创

12、伤、感染、肿瘤、骨髓炎手术清创、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是导致骨缺损的主要原因。31. 骨重建: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形成后骨的增长和增粗过程即为塑型过程,而骨单位的更新过程即为骨重建。32. 骨修复过程: 骨修复过程不是三种细胞孤立的参与,而是三种骨细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参与的过程,这就是Frost所谓的“基础多细胞单元”(basic multicellular units BMUS)。基础多细胞单元作用于骨膜,骨小梁表面以及皮质骨,替换旧骨生成新骨,其作用顺序为激活吸收形成(activation-resorption-formation,A-R-F)。成骨前趋细胞即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各种细胞因子

13、的刺激下被激活,首先参与到骨吸收过程中,成骨前趋细胞被吸引到骨吸收部位,通过各种因子刺激前成骨细胞增生,分化成为成熟的成骨细胞,并合成骨蛋白(包括I型胶原,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糖蛋白)以及生长调节因子,再发生基质矿化。由于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致使成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从而离开骨组织使骨面暴露,游走的破骨细胞才得以进入和附着骨面,开始骨吸收。骨吸收时破骨细胞附近的成骨细胞也参与吸收,分解骨陷窝内的胶原成分。骨吸收后残留的各种成分及其产生的多种因子,又作用于成骨细胞,从而诱导骨形成过程开始。33. 骨诱导: 是指来自植床周边宿主结缔组织中的可诱导成骨前体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可被诱导定向产生骨原

14、细胞,经成骨细胞形成新骨(的参与)。34. 骨基质: 骨基质为骨组织的基础,其化学成分包括有机基质和无机成分(骨盐)两种。有机基质包括胶原(骨胶纤维)和非胶原化合物(无定形基质),约占骨干重的35%,是由骨细胞分泌形成的。胶原约占有机基质的90%以上,主要由I型胶原蛋白组成,还有少量V型胶原蛋白。骨盐占骨干重的6570%,其主要成分为磷酸钙,占84%,其它还有CaCO3占10%,柠檬酸钙占2%,磷酸镁占1%,和Na2HPO4占2%等。骨盐约有60%以结晶的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其余40%为无定形的CaHPO4。骨中镁离子占体内镁离子总量的50%,骨中钠离子也占体内钠离子总量的35%,而且大部分钠

15、易于交换。35. 骨矫形:骨矫形又称无菌性坏死,或血性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局部血运不良,从而引起骨细胞进一步缺血、坏死、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的一种病变。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就是因为大量酗酒而引起的一种股骨头坏死。精品.36. 胶原:胶原是细胞外最重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 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胶原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半晶体的纤维,给细胞提供抗张力和弹性,并在细胞的迁移和发育中起作用。37. 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又称羟磷灰石,是钙磷灰石(Ca5(PO4)3(OH))的自然矿物化。38. 孔隙率:孔隙率,指散粒状材料堆积体积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39. 爬行替代:游离

16、自体植骨块上的大部分骨细胞死亡形成死骨, 它仅作为新细胞向内生长的支架,最后被新骨完全替代。40. 无机材料:无机材料指由无机物单独或混合其他物质制成的材料。通常指由硅酸盐、铝酸盐、硼酸盐、磷酸盐、锗酸盐等原料和/或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硫化物、硅化物、卤化物等原料经一定的工艺制备而成的材料。41. 有机材料:有机材料指的是成分为有机化合物的材料,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都含碳元素,日常见的比较多的棉、麻、化纤、塑料、橡胶等都属于此类。42. 固化:固化是指物质从低分子转变为高分子的过程。43. 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反应的一种概念。一般地讲,就是材料植入人体后与人体相容程度,也就是说是否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作用。44. 钙化:有机体的组织钙盐的沉着而变硬,例如儿童的骨骼经过钙化变成成人的骨骼,又如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