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94356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摘要】 该文结合小儿生理病理及病症特点,分析了儿科病情观察的特殊性,提出了符合儿科特点的中医病情观察原则,认为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把握中医儿科病情观察的要点和方法,是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第一手材料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 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儿科; 病情观察原则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而观察质量是衡量护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病情观察不仅能为诊断提供线索,同时也是中医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因此,病情观察及观察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都至关重要。由于小儿属“哑科”,病情叙述不清,检查不能合作,又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机体抵抗力差,疾病容易转危转重,又因其喜动、顽皮,往往能掩盖病情,所以,小儿病情观察无论从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都应具有儿科特色。只有结合儿科特点细致入微地观察把握病情,才能准确诊治和有效护理。中医儿科的病情观察特点及临床运用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观察全面细致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温病条辨解儿难),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小儿药证直诀原序),在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变迅速,年龄越小则更为

3、突出,如果病情观察稍有疏忽,处理稍有延误,病情就很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而危,甚至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儿科的病情观察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深入病房,认真巡视,不走过场,耐心细致全面观察,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注意病情的动态变化,不但重点审视患儿的精神、形态、睡眠、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情况,还要细致观察小儿的囟门、面色、苗窍等局部变化,以了解其病症之所在,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以及病证之轻重。如发热患儿,应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测试体温,全面了解其发热特点、患儿精神状况、汗出情况及舌象、指纹的改变,以辨别其热之在表在里以及病症之轻重。若患儿体温逐渐升高,无汗出,舌尖红苔薄,指

4、纹浮紫,证属表热而病轻;高热持续不退,患儿烦躁不安,伴汗出,舌红苔黄,指纹紫滞,其热在里,病情较重;若出现超高热或体温骤降,均为重证,应提防并发症的发生。病情观察细致而全面,才能为辨证施护打下良好基础。2 循证观察病情,善于分析处理 小儿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病后寒热虚实变化较成人迅速,并因体质的差异、感邪的不同而病证多端;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感邪后更易从热从火而化,以致儿科临床实证、热证较多。因此,结合小儿病证特点,循证观察病情,更有利于准确分析患儿的个性化特点及病变状态,运用获得的临床证据,采取个性化方案有的放矢地实施辨证护理。

5、2.1 轻证审苗窍,以察病症之征兆苗窍是脏腑病变的外观,也是儿科病情观察的重要部位,脏腑轻证内在病变不显凸时,往往先反映于相关官窍。严密审视苗窍变化,可诊察病变部位,判断病邪性质及预测病症征兆。 察目:白睛赤色多为风热,黄浊多为湿郁,淡青为肝风盛,色黄兼身黄多为黄疸;目泪汪汪且红赤,须防麻疹;哭而无泪多见重症脱水;眼睑浮肿为水湿上泛,须观察小便量及血压;目睛呆滞上视、斜视多属惊风。 察鼻: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涕浊而黄为风热入肺;鼻翼煽动而气急为肺闭,属重症,须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必要时给氧。 察耳:耳背红纹浮现兼身热、面赤,谨防痘疹,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发热与出疹的关系以及疹点透

6、布情况;耳腮部漫肿须注意痄腮。 察唇口:唇色淡白多见脾虚血少,鲜红为邪热初盛,唇周发青为缺氧发绀的症候。2.2 重证察神色,以辨邪正之盛衰神色包括精神状态和面色,神色是脏腑气血精液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灵枢平人绝谷篇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也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所以观神色可知气血之盈亏,病情之轻重。重证患儿更应细观神色变化,推测病变之端倪,辨别邪正之盛衰,及时应对处理,防止病端严重。如小儿面呈青色而神态不宁,目向上窜视属惊厥先兆,护理时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施服清肝熄风药物,可有效避免惊厥。面呈

7、苍白而神疲肢厥,应防阳气脱失,宜回阳救逆及配合其他抢救措施。面色萎黄无华而神倦,属脾胃虚弱,非疳即积,应注意饮食辨证调护:脾疳者宜以食麦类食品为主,常服莲子、淮山粥健脾消疳,养胃扶正;乳儿疳证宜食奶粉、黄豆粉、红枣粥等以健脾。面呈白色属气虚,患儿卫阳不足,不禁风寒,易患外感,产生变证,护理上宜注意寒暖变化,常服玉屏风散,以免发生感冒。2.3 观察主症特点,以辨证候之性质小儿“脾肺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能自节,寒暖不能自调,易内为乳食所伤,外为六淫所侵,故儿科临床应特别注意消化系、肺系病变,临床应仔细观察主症特点,以辨明病变脏腑、性质以及证候错杂的复杂关系,为辨证施护提供准确依据。如小儿咳嗽,病多

8、在肺,应注意三望一听(望鼻、咽、舌,听咳嗽声),观察痰液的粘稠度、颜色、气味等性状,以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患儿咳声重浊,痰色黄稠,鼻孔干燥,流涕黄浊,咽红舌红,为表热证,护理应从解表、清热、宣肺着手;咳痰白稀,喉痒,鼻流清涕,咽不红,舌质不红,为表寒证,宜以散寒、宣肺为护理原则;若咳嗽气急,伴发热,鼻煽,痰鸣,唇青,为肺气闭塞之重证,当清热宣肺、涤痰定喘,立即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防发生变证;若咳而无力,痰鸣,食纳减少,神疲气短,多为肺脾气虚,宜健脾益肺化痰,更须辨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辨明其复杂关系,抓住主要矛盾,以便病证迎刃而解。2.4 细观舌象、指纹,推断病情进退与轻重临证验舌法云:“

9、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舌可验” 。通过观察舌象可以推断病情的进退,提示疾病的预后。患儿舌红苔黄,属里热实证,继而又出现舌红无苔,则为阴液损伤,虚热内生,说明病情加重,应忌食辛辣之物;舌淡苔白腻多属脾虚寒湿内蕴,苔白厚腻多为寒湿困脾,脾运乏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此外,舌象变化与小儿免疫功能也有一定联系,现代研究已有显示:易感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阳多阴少舌易感儿(舌质红,少苔或苔花剥)IgA低于正常舌儿童,但高于阴多阳少舌易感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或白厚)1。这虽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外邪易犯之观点一致,但更说明了不同舌象可反映小儿的易感程度。

10、因此,细观小儿舌象特点,对预测疾病的易感以及因质制宜对易感儿的防治,也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观察小儿指纹可根据指纹的隐露、颜色、淡滞、部位、形态等异常变化来诊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病情轻重以及判断预后。小儿正常指纹为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指纹现于风关,病多轻浅易治;现于气关,病情较重;如现于命关或“透关射甲”,则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指纹色紫多为热证,色浅淡见于虚证。现代医学认为,指纹是食指的皮下浅表静脉,其充盈度及长度的变化可能与静脉压有关2。结合临床所见,凡有透关射甲者,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故观察指纹充盈程度以及是否透关射甲,可作为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参考判定

11、标准,静脉压越高,指纹充盈度越大,就越向指尖方向延伸,心力衰竭越重,预后多不佳。指纹的色泽与静脉血中还原血红蛋白的浓度成正相关2。如小儿热盛伤津,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指纹色紫;小儿贫血时,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色淡。2.5 洞察病变趋势,预测疾病传变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且肌肉柔弱,不耐风寒,五脏六腑气弱,间有秽浊吸入,即是三焦受邪,故小儿易患温热病。正如叶天士所言:“小儿热病最多者,以体属纯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也,。”小儿温热病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洞察病变顺传或逆传的发展趋势。顺传表示病情的渐进性,疾病按一般浅深层次而传变,由轻转重,无急剧变化,预后亦较好;而逆传则表示病情的暴发

12、性,病情急剧变化,并见心神方面的病变,如神昏谵语,伴舌蹇肢厥,舌红绛等,病情较重,为病至逆者。如麻疹为麻毒时邪外袭,早期主要表现为肺卫症状,见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随即时邪由卫入气,由肺及脾,正气驱邪外达,则见皮疹出现,疹透邪泄,热退身凉,此为顺传;如正虚不能托邪外泄,或护理不当,或邪毒过重,则易出现逆证,麻毒时邪内陷心包,疹出复隐,神昏,肢厥。临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其逆传。3 根据时间节律特点,观察病变规律 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环境、疾病的种类以及时辰、气候、季节有关,并随自然界的变化呈现出多种节律性,能把握时间及疾病的节律性特点,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病变规律,可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13、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小儿易发热,且体温常于下午或夜晚明显增高,发热患儿应特别注意午后及夜间的体温变化;支气管哮喘多于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发生,且在一天中深夜24时次日3时(子、丑时)发作频繁,多与小儿肺气不足,卫表较虚,抵御能力弱,冬春季或夜间寒邪较盛,寒邪易袭肺卫,引触伏痰有关。故须加强易发时段的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结合发作特点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发作。4 注意情绪变化,重视心理护理 情志因素固然是成人的主要致病因素,但也不应忽视对儿童的影响,汪廷珍按解儿难谓:“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也。”小儿神气怯弱,情绪相对不稳定,如见

14、非常之物,不识之人,或身处特殊环境及进行各种诊治都易造成恪忤、中恶症,或因疾病原因而产生烦躁、焦虑和紧张感,情志影响可导致体内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小儿心理特点,避免外界刺激,密切注意小儿的情绪变化,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与陪床者交谈,以获得患儿的心态信息,并主动、热情、积极、耐心、关心患儿,语言亲切,体贴入微,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取得患儿的信任,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及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掌握具有儿科特点的病情观察原则和方法,准确获得临床辨证施护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参考文献】 1 钟柏松,苏树蓉,石锦萍,等易感儿不同舌象与体液免疫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64.2 张增海,温耀刚小儿指纹的诊断意义如何?J中医杂志,2006,47(4):314.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