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942871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抄本《四声韵谱》及其撰注者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约的四声韵谱约于唐初亡佚,但清康熙间,杨锡震称得其古本,将其集注并抄赴内阁。因抄本系世上的唯一存本,见者极少,除(光绪)香山县志和王士祯的居易录有所记载外,未见其他有记载、了解、评介或涉及该书的文献资料。由此,特对沈约四声韵谱及亡佚、杨锡震及集注抄本、抄本与吴械韵补和毛奇龄古今通韵的异同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给读者参考。四声韵谱,是南朝梁沈约的一部韵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后,就再也不见著录了,大概在唐初已亡失。清康熙间,“广东香山县监生杨锡震,自言得沈约四声韵谱古本于庐山僧令帾”,并对其进行了集注,于是就形成了抄本四声韵谱,或称四声韵谱集注,现藏于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1、抄本四声韵谱重庆三峡学院

2、图书馆所藏抄本四声韵谱,只存平声后五册和上声前四册,共九册(即第九至第十七册)。半页框高18.2厘米,框宽l3厘米,九行十八字,白口,无鱼尾,双边。书壳为黄纸内夹万年红纸,绢制书签。全书用纸为宣纸,由于抄写十分工整,用墨饱满,字距列距均匀,如不仔细辨别会被视为刻本,实际上为抄本。上声(第十四册)的卷端署“梁中书令吴兴沈约撰,国子监岁贡监生臣杨锡震集注”。卷端书名、书口书名为四声韵谱,书签书名为四声韵谱集注。板框、栏线及板心书名为刻印。因该书前后缺佚,看不出其成书的时间,书中也无卷次。清王土祯居易录卷四记载,该书约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后,“二百六十一卷”。全书按平、上、去、入排列,

3、下分各韵部,部内再列同韵字。各韵及同韵字,有反切、释义、例证。2、沈约与四声韵谱沈约,字休文,梁书和南史都有传。沈约著述很多,四声韵谱是其中之一。2.1沈约与四声韵谱四声韵谱,又名四声谱、四声、四声韵、四声类谱。梁书和南史的沈约传,对四声谱无卷数记载。梁书卷十三日:“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口:”何谓四声?“舍日:”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竞不遵用。”南史的记载与梁书基本相同。周舍何人?梁书周舍传载,周舍为周禺(页)之子,被梁高祖召拜为尚书祠部郎,与梁高祖接触机会多,故被问及“四声”。对于沈约的四声韵谱,文献多有记载或谈及。

4、从时间上讲,宋书和南齐书应是记载较早的。宋书是沈约修撰的史书,也是他自己谈论“四声”较早的史书,他在谢灵运传论中谈到“四声”时说:“自骚人以来,而此秘未睹。”何谓“此秘未睹”?沈约说:“自古辞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征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未睹者也。”并说:“约论四声,妙有诠辩,而诸赋亦往往与声韵乖。”(南史陆厥传答陆厥书)南齐书是沈约同时代的萧子显修撰的史书,南齐书陆厥传记载日:“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禺(页)美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也,呼为”永明体“。”隋朝的刘善经在(四声

5、指归中说:“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着其谱论,云起自周禺(页)。”(文镜秘府论一天卷引)。与此同时,隋朝王通中说天地篇称李伯药说诗“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阮逸注云:“四声韵起自沈约。”这都是比较早的记载。梁书、南史和隋书都具体地记载了沈约四声韵谱的史实,三书均成书于唐贞观年间。隋书经籍志著录了其卷数:“四声一卷,梁太子少傅沈约撰。”这些史书,是后来人们谈及有关沈约四声韵谱的史料依据。对于四声韵的产生,学界说法不一,但历代的主流观点是“起自沈约”,并就其对我国音韵史所产生的影响给予高度评价。如: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声韵说:“周禺(页)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

6、,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这不仅说明了四声韵的产生,也说明了当时如王融等对四声韵作出的积极反映。在明代,一些学者对沈约的四声韵表明了明确的观点,如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八中说:“沈约始为四声韵,以平上去入,分清浊高下,自谓灵均以来,未始有睹。”再如方以智在通雅卷五十中说:“沈约始定平上去入四声韵。”又如崔数仞元韵谱序说:“迄于梁之沈约始因胡僧神珙之四声,以为类谱,实开声韵之先基矣。”他们不仅认为四声韵的首创者是沈约,而且是开了声韵的“先基”。清代的学者对沈韵的研究和评

7、介更加广泛、深刻、客观。如牟应震韵谱说:“字以形分有定者也,音以呼辨无定者也。沈韵行而天下归于一。沈韵行而古今判若二矣。”又如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百七十诸家字书序例说:“梁沈休文乃分四声韵,至今称诗者宗之。”纪昀是清朝的著名学者,他对沈韵有专门的研究,撰写了专著沈氏四声考。他在序中日:“法言之书,实窃据沈约而作者也。约书虽唐代己亡,今不见,然儒者著书立说,将使天下之从。”卷上说:“隋书经籍志沈约四声一卷。按:梁书、南史并称沈约作四声谱,志无谱字,盖脱误。”后序又讲:“然从委穷源,则广韵本唐韵,唐韵本切韵,切韵本四声。”王家相韵徵叙:“自齐梁,四声韵行而诗书易读之。”龙启瑞古韵通说总论:“平上去入

8、四声,始于永明而定于梁陈之世。当日沈约诸人精通音律,制为四声,以括天下之字。”历代学者对“四声韵起自沈约”深信不疑,对沈韵的历史地位肯定充分,对沈韵的重大作用实事求是,对沈韵的深远影响作了高度评价。因此,沈约的四声韵是我国音韵学史上的里程碑,为以后各代的韵书统一了标准。尽管音韵是发展的,但沈约四声韵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2.2沈约四声韵谱的存佚沈约的四声韵谱,隋书经籍志著录后就不再见有著录,说明在唐代被亡佚。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十一:“惟沈约所撰四声谱见于隋志,仅一卷,其非全韵,可知至唐四库书目不载,则已亡之唐初。”也有人说其书“隋开皇时,其书已不显”,还有人说“僖宗时己佚矣”。可是,明清两代

9、曾有人说得到沈约的“故本”或“古本”:明代郭正域在韵经的凡例中称“家藏有四声谱,乃约故本”;清朝王士祯居易录卷四说:“广东香山县监生杨锡震,自言得沈约四声韵谱古本于庐山僧今睹。”四声韵谱佚失几百年后复得,的确是一件幸事,有人相信,但也有人提山了异议。例如:清朝的王宏撰对郭正域家藏沈约四声谱就深信不疑,他在山志卷二说:“纬真(屠隆字)所指正,即渊韵。郭美命刻韵经云,有四声谱,乃约故本,与渊韵颇有异,其上平有九哈十八痕,下平有二十九凡,上有十六混、十九赚,去声有八祭、十代、十七焮;入有十六昔,而今韵无之,纬真不及此。”讥屠隆未见韵经,误指刘渊的平水韵为约书。又如,清朱彝尊于康熙四十三年撰重刊广韵序

10、说“近有岭外妄男子伪撰沈约之书,以眩于世,信而不疑者有焉。”朱彝尊所说的“岭外妄男子”,指的就是杨锡震。朱彝尊认为杨锡震是“伪撰”,但他又同时承认“不疑者有焉”。3、杨锡震与集注四声韵谱杨锡震,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石岐人,字宝生,室名“露香阁”,具体的生卒时间不详。据(光绪)香山县志卷十四记载,康熙三十二年(1693)“中本省乡试第十一”,以举人选授满州黄旗教习,未到中年,辞官归里,不复仕。“著有四声韵谱百一十卷,韵补二十卷,露香阁摘稿十卷二刻十卷。”杨锡震16岁补入郡学,翌年入贡太学,故在四声韵谱的卷端署“国子监岁贡监生臣杨锡震集注”。关于杨锡震及其集注四声韵谱的记载,资料很少,除了香山县

11、志外,就算王士祯的居易录了。居易录卷四记:康熙庚午(1690)“广东香山县监生杨锡震,自言得沈约四声韵谱古本了庐山僧今民航法帾,因合吴械韵补,详考音义,博徵载籍,为古今诗韵注,几二百六十一卷。赴通政司疏上之,奉旨付内阁与毛简讨奇龄所进古今通韵订其同异。”王士祯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杨锡震集注四声韵谱的卷数,但王土祯说的261卷与香山县志记载110卷相差很大。对此,香山县志卷二十一说:“说部精华其卷数与此悬殊,未知其审。”说部精华,丛书,十二卷,王士祯撰,刘坚类次。香山县志未直接引用居易录,而是从说部精华)引用。从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所藏的四声韵谱抄本看,并无卷数,王土祯和香山县志所记载的卷数,不知

12、依据何在,而且悬殊之大。据王士祯说,这部抄本是“因合吴械韵补赴通政司疏上之,奉旨付内阁与毛简讨奇龄所进古今通韵订其同异。”由于此书是“奉旨付内阁”的,用于与毛奇龄的古今通韵“订其同异”。所以抄本的书写非常常认真、仔细、工整、规范,书壳的用纸比较考究,外面纸的颜色为黄色,内夹万年红纸,用于防虫。4几个韵本的异同按照王士祯的说,杨锡震集注的四声韵谱“奉旨付内阁”,是“因合吴械韵补”和“与毛简讨奇龄所进古今通韵订其同异”。其实,杨锡震集注的四声韵谱与韵补、古今通韵是有区别的。下面就三书作个简单的比较(除韵序换用成阿拉伯数字外,其它依照原貌)。四声韵谱:抄本四声韵谱只存9册,其中第九至十三册为平声,第

13、十四至十七册为上声。已知平声失掉8册,上声“马”韵之后遗失(不知册数)。平声存三十二褼(韵)至五十七幽(韵):32褼33鹽34添35嚴36凡37寒38垣39删40山41覃42談43咸44銜45歌46鍋47麻48魚49虞50模51蕭52霄53爻54豪55尤56侯57幽上声存一董(韵)至四十五马(韵):1董2腫3耩4餋5盪6紙7旨8止9尾10薺11贿12海13蟹14骇15轸16準17梗18耿19靜20迴21拯22等23寝24吻25隱26阮27混28狠29銑30獼31琰32忝33儼34(豆兼)35濫36范37旱38綏39澘40产41感42敢43哿44果45焉韵补:吴械的韵补,五卷。卷一为上平声,共2

14、8韵;卷二为下平声,共29韵;卷三为上声,共55韵;卷四为去声,共60韵;卷五为人声,共34韵。上声55韵为:1董2腫3蒜4纸5旨6止7尾8語9虞10姥11薺12蟹13骇14贿15海16轸17準18吻19隱20阮21混22狠23旱24緩25潸26产27銑28獼29蓧30小31巧32皓33哿34果35马36餋37蕩38梗39耿40静41迥42拯43等44有45厚46黝47寝48感49敢50琰51忝52(豆兼)53檻54儼55范古今通韵:毛奇龄的古今通韵,十二卷。卷一至四为上平声,共15韵;卷五至六为下平声,共15韵;卷七至八为上声,共30韵;卷九至十为去声,共30韵;卷十一至十二为人声,共17韵。上声30韵为:1董2腫3讲4紙5尾6語7虞8薺9蟹10贿11轸12吻13阮14早15潸16铣17蓧18巧19皓20哿21马22餋23梗24迥25拯26有27寝28感29琰30(豆兼)以上是从三书的上声看它们差异的。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再从上声中的“董”韵看它们的同异:四声韵谱的“董”韵为:董多勤切正也督也害禹摸董之用威注勤于九功者戒喻而休美之其怠者刖督责董戒之也周官董正治官註治官凡治事之官也言成王抚臨萬國董正治官之事外攘益嚴内治也又骨羹名取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