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93547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6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doc(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江苏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新江苏”在城乡建设领域的新要求,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明确新时期全省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特编制本专项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挑战(一)“十二五”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江苏城乡建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1以城乡规划科学引导城镇化进程。坚持以区域规划引导、规划体系完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特色塑造等为抓手,将城乡规划重心从城市向城乡统筹拓展,建立了从区域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从

2、建设用地到城乡整体空间的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完善配套的城乡规划体系。全省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各类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共有1个特大城市,12个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36个小城市,737个建制镇(不包含城关镇和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镇)。“十二五”期间,完成了全省所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2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从供应不足向适度超前的转变。至2015年底,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23.64平方米,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值(22平方米);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通车运营线路总里程达370.47公里,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东。全省县以上城

3、市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全省城市(县城)自来水深度处理规模占比36.92%,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99.48%,污水处理率92.9%,污水集中处理率80.1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74%。全省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97%,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83%,全省55个县以上城市中有49个城市已经建成第二水源、应急备用水源或实现水源互备,57%的水源能做到常年备用。城市应急避难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已建成中心应急避难场所71处、固定应急避难场所490处,人均固定应急避难场所面积1.43平方米。3不断提升百姓居住水平。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住房

4、需求,努力构建符合省情特点的住房保障与供应体系。江苏在全国率先推动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十二五”期间共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54.77万套(其中棚户区危旧房改造87.97万套),约500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江苏还率先试点以共有产权为核心改进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公租房社会化租赁模式被全国推广。开展专题研究,研究适老住区建设指标体系及相关标准,积极推进适老住区建设。江苏住房保障的收入线标准(覆盖城镇家庭总户数40%)、住房困难面积和保障面积标准(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保障人群覆盖面(覆盖20%城镇家庭),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值,基本实现了城

5、镇居民“住有所居”目标。4深入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建筑节能、绿色施工、市政管廊建设、城市空间复合利用等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江苏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的实践”获得2011年全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2015年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颁布实施,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地方法规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省份。至2015年底,全省节能建筑总规模超过14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的比例突破50%,获得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的项目已近千项,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一,绿色建筑数量超过全国1/4。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数量全国最多,其中“江苏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获得2012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全球百佳范例奖。累计获得鲁班

6、奖415项,居全国首位。同时,一批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低碳生态城区集成实践循序推进,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从建筑单体向区域融合发展,从单项技术运用向综合技术集成发展。全省实现地下综合管廊从无到有,建成综合管廊14条,总长度达30公里。地下空间建设规模与人均指标不断提高,全省设市城市现状地下空间规模已超过1.3亿平方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前列。5着力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组织编制了13个设区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研究城市个性特色、挖掘空间特色资源、串联整合特色空间网络。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全省保有1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保有

7、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最多的省份。大力推进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及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便民服务圈规划建设。至2015年底,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6平方米/人,有1273座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达90%。全省共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3个、“国家园林城市”25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设区市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有“国家园林县城”7个、“国家园林城镇”13个;有“省级园林城市(县城)”17个,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县城)达到84%。成功创建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11个市、86个县(市、区)达到省级示范区标准。初步形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

8、施网络,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5平方米。6全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2011年起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完善设施配套,改善村容村貌。至2015年底,全省共完成18.9万个自然村整治任务,基本覆盖城镇建成区以外的所有自然村庄,普遍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建成了1300多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三星级康居乡村,村庄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观。“村庄环境整治苏南实践”获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江苏省村庄环境改善与复兴项目”被“亚洲银行东亚可持续发展知识分享中心”评为“2014年度最佳实践案例”。此外,重

9、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传统村落调查、农危房改造试点等工作。开展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创建工作,累计认定101个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0个江苏省农家乐集聚村示范村,创建了11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我省城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全省城镇化空间有待优化完善,进一步引导城市带、城镇轴、都市圈以及特色地区合理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的达标运行和安全运行还需加强;住房保障制度还需继续完善,成品住宅、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和适老改造需大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需要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需要持续巩固;城乡特色风貌需更好地彰显,特色小镇

10、有待加强培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需要不断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二)“十三五”发展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新型城镇化推进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注重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江苏城乡建设也面临新挑战:城乡居民对城镇化发展要求提高,民生建设和公共安全责任加重;城镇群和城镇发展新动力亟待培育;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城乡宜居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城乡建设个性特色和品质有待提升;重新区开发而轻旧城更新的观念亟需改变,城市建设需要从大拆大建转向有

11、机更新。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省党代会“两聚一高”的目标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乡特色风貌塑造,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乡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城乡发展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城乡治理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美丽宜居城乡建设道路,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二)

12、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品质提升。强化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实现城乡功能品质、服务水平的均好。二是坚持民生优先、普惠共享。积极改善百姓居住条件,营造宜居环境,促进城市健康运行。三是坚持集约节约、绿色低碳。深入推进节约型城镇建设,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建设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四是坚持文化传承、特色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五是坚持综合施策、重点突出。创新城市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突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工作重点,分领域重点推进。(三)总体思路。以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

13、展为方向,推进城乡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集约开发、高效运行、精细管理,致力打造发展充满活力、环境美丽宜居、文化富有特色、社会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城乡,建设“三居递进,五美联动”的“强富美高”新江苏。1三居递进。(1)全民共享的安居体系。以全面满足基本、基层的居住需求为目标,营造充满归属感(可落脚、可安家)和安全感的居住环境。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全面实现“住有所居”,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正义。建立安全可靠的住房工程,强化安全监管,保障建筑施工安全与建筑质量,为建设新江苏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2)配套完善的适居服务。以提供完善的居住配套功能为目标,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广大

14、城乡居民营造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城镇社区形成15分钟的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服务圈,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3)品质优良的怡居环境。以提供高品质的居住体验为目标,营造景致爽目、文化怡情的城乡居住环境。凸显生态环境的自然美、人文景观的特色美、精致营建和科技运用的现代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弘扬,提供多元、优质的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2五美联动。(1)自然环境之美。彰显江苏生态优质的资源禀赋和秀丽隽美的地域风光,加强对山水、绿地等自然资源的维护和修复,加强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系统改善。(2)景观特色之美。塑造精美和谐的区域大

15、地景观与特色彰显的城市风貌,充分尊重景观的地域、文化差异,打造层次丰富、特色多元的区域城乡景观,加强城市风貌的引导,杜绝“奇奇怪怪的建筑”,规避“千城一面”。(3)文化交融之美。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打造既融合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建筑和园林精品,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建设具有历史记忆、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的多元文化城市。(4)城乡协调之美。塑造高品质的城镇功能与活力彰显的乡村地区。优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服务质量,加强城乡设施统筹,实现城乡服务水平的均好,推动乡村地区有序复兴。(5)和乐宜居之美。坚持民生优先、务实惠民,建构完善的住房、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优质的建筑工程环境,营造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居住水平,提升建筑质量,进一步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四)美丽宜居城乡建设目标。“十三五”美丽宜居城乡建设目标一览表分类序号指 标单位目标值城乡规划引导1城镇化率%722重点中心镇个1003特色小镇个1004康居村庄个80005美丽村庄个20006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个200住房水平提升7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38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亿元55009全省年均住房公积金个贷率%9010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9511城市住有宜居水平%8012物业管理覆盖率%100低碳节约建设13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9014建筑节能标准%7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