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930319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0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示例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

2、重心南移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宋代的政治、军事势力较弱(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史实),但社会经济却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而且经济重心也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讲授新课】经济重心南移解释何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引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可分为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

3、言)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后概括如下: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治重心的南移(东吴、南朝、南宋等),且南方政府较为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表现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农业和手工业宋代农业学生看书,列举两宋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略)宋代手工业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收集到的有关两宋时期的瓷器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大名

4、窑。理解中国为何被称为“瓷之国”。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城镇的兴起应让学生理解城镇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它是由贸易集市发展而来的。纸币的出现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讨论纸币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参考课本所提供的吴泳鹤林集中的材料)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海外贸易兴盛提问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政府支持;自身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等。指导学生完成自我测评。典型例题落实知识点的例题 (1)宋朝时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 ( ) 福州广州泉州明州杭州A. B. C. D.答案:B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宋代海外

5、贸情况的掌握,偏重于记忆。若能结合历史地图记忆就更容易一些。广州、明州和泉州既是宋代的造船业中心,也是当时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哪个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 )A.东京 B.杭州 C.广州 D.景德镇答案:A分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非常繁荣的景象。创新思维训练题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叙述错误的是:( )A.浙江居民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 B.宋代商人能够到非洲从事贸易活动C.王安石看到东京城外棉花长势喜人 D.东京居民冬天烧煤来取暖答案:C分析:宋代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

6、时推广到长江流域,王安石生活在北宋年间,东京又在黄河流域,他不可能看到东京城外种植棉花。习题精选一、单项选择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A定窑B钧窑 C景德镇D哥窑 3煤得到大量开采是在 A南宋B北宋 C唐朝D隋朝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后期B南宋前期 C南宋后期D北宋前期二、填空 1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_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_。 2北宋时,南方的_胜过北方。棉纺织业于_迅速发

7、展。 3两宋政府设立_管理海外贸易。中国以输出_和_为主。进口货物多是_、象牙等。三、列举列举出宋朝重要的外贸港口。答案:一、 1A2C3B4D二、1福建 长江流域 2丝织业 南宋后期 3市舶司 瓷器 丝织品 香料三、泉州、广州、明州。扩展资料古城开封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古称汴京。春秋时期,郑庄公在这里修建了“仓城”,因取开拓封疆文意,后定名开封。公元前361年,魏国从安邑迁都到这里(时称大梁),由于地临汴水,在隋、唐时又称为汴州。唐末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定都汴州,改称开封府。五代时期的后晋、后汉、后周也都在此建都,称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得政权,建立北宋

8、王朝,仍以开封为国都。在北宋统治的一百六十八年间,开封进入繁盛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富甲天下,“京师周围八十里”,有一苏、二杭、三汴州的说法。 现在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珍宝,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风俗画卷,为我们重现了八百多年前东京都城汴河沿岸店铺林立、酒肆茶楼、商贩叫卖、车来人往的一片繁荣景象。1194年(金明昌五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从此开封屡遭黄河水患灾害,加以全国政治中心的北移,开封渐趋衰败。至今开封仍保存下来的有铁塔、龙亭、相国寺、禹王台等。此外,尚有元明遗留下来的延庆观玉泉阁、镇铁犀牛和山陕甘会馆等古建筑。近年来,开封市又在北宋名臣包拯的故居包府附近,建起了占地十五亩的包

9、公祠。在午朝门外,原宋东京御街北端建成了400米长、40米宽、有53个店铺组成的“宋都御街”。这条街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全是宋代建筑风格。铁塔在开封城内东北隅铁塔公园内。是北宋遗物,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开宝寺上方院夷山之上,所以名曰开宝寺塔。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现塔高55.08米,13层,等边八角形。铁塔设计精密、图案优美,造型秀丽,塔身外部用38种不同造型褐色琉璃砖砌成。铁塔结构坚实,历经无数次狂风暴雨,依然巍然屹立,是开封市的象征。相国寺在开封城内自由路西段。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为纪念以相王即位,改名相国寺,睿宗还亲

10、书写“大相国寺”匾额。现存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建筑,宏伟壮丽。殿内有一院,院中八角亭耸起,亭中有一尊巧夺天工的“千手千眼观音”木雕佛像。 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遗物。相国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相国寺山门外钟亭内悬乾隆期间所铸5吨铜钟一口,“相国霜钟”是开封八景之一。延庆观位于开封城内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一处道教胜地。为纪念我国道教中的全真派创始人王吉吉(王重阳)传教和逝世的地方而建此观,原名重阳观。明洪武六年(公元1317年)改名延庆观。观内玉皇阁造型特异,阁南15.6米,上圆下方,共分3层。底层四方形,中层为八棱形,以碧色琉璃瓦做人字形,如同屋山,八角拱起;顶层为一八角亭,砖栏刻花,粉

11、红墙壁,顶部碧色琉璃瓦,上置铜宝珠,亭内有玉皇大帝坐像一尊。玉皇阁结构诡奇,具有元代特点,明代风格。南宋皇城遗址行政位置:上城区南星街道地理位置: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麓,南抵笤帚湾,北达万松岭1986年4月2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单位。2001年6月,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原为隋唐时期州治、五代吴越国 (907-978)的王室所在地和北宋杭州州治。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君臣一行,南渡抵达杭州,以此为行宫。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为临安(今杭州)后,以行宫为基础,在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麓,南抵笤帚湾

12、,北达万松岭,方圆9公里的范围内,是皇帝大朝的地方,其西是日朝的垂拱殿。宫城后苑,林木葱郁,怪石夹列,四时花木各题雅名。供皇帝四季游乐的亭台楼阁。有奏醉卧的钟美堂、夏季避暑的翠寒堂、中秋赏月的依桂阁、冬天观雪的明远楼。苑内还有叠石如飞来峰,甃池似小西湖。德祐二年(1276),元兵进占杭州,元将伯颜掳走了宫内所有人员和器物。人去宫空。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民间失火,殃及皇城,宫内建筑焚毁过半。嗣后,改垂拱殿为报国寺,改后殿为小仙林寺,改福宁殿为尊胜寺,改芙蓉阁为兴元寺、改和宁门侧为般若寺。至正十八年(1358),重修杭州城垣,将南宋皇城截于城外。元末诸寺相继圮毁,皇城渐成一片荒丘。今凤凰山

13、摩崖上,尚存“忠实”二字石刻,相传为宋高宗赵构所书;“凤山”二字石刻,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洛人王大通的题字。景德镇陶瓷介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号称“瓷器之国”。英语“CHINA”,既称中国,又名瓷器。瓷器是“泥琢火烧”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人心目中崇高地位。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

14、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莹莹白玉瓷,漫漫芳菲路。景德镇上下千百年瓷路不断,瓷都声誉久盛不衰,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又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多姿”而著称。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书、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瑰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绮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代景德镇陶瓷艺坛上,其主流力量已从古代师徒相传的工匠艺人转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陶瓷艺术精英。运用陶瓷艺术专业知识和设计特长,打破了陶瓷艺术的固有格局,把沉实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