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资讯推送.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92225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常生活资讯推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日常生活资讯推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日常生活资讯推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常生活资讯推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常生活资讯推送.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益策划 -日常生活资讯的推送(泽鹏、昱文)一 内容:1. 生活常识(1) 安全知识。根据他们的生活环境,猜想可能的犯罪因素,提供防盗、防火、防抢劫的策略。(2) 整理有关生活常识的电视节目中的生活常识小技巧。例如如何节能环保、节约家庭开支等小知识。二 心理健康(1)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如何缓解工作的压力;如何与家庭成员沟通;如何心平气和地接收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如何每天充满正能量,提供一些有用的小技巧。(2)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抚养的孩子:存在的问题1 自我认同感差,心理状态脆弱。外来务工子女常常在学校里受到众多的歧视,这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一种“社会不公”、“外地孩子比本地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不

2、能不令人担忧。2学习动力缺乏,学习能力低下。外地民工子女在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外来务工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很大一部分在于文化知识少,没有一技之长,所以他们将改变前途和命运的许多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对子女寄予的期望很高。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生活状况的限制,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家庭教育的科学认识,对教育子女的观念上存在着偏颇;又由于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很少会有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无暇也无心顾及孩子的学习,更不用说是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了。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在我校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比较普遍。而且,从测查的情况看

3、,外来务工人员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不是过于放任就是过于专制。即使有教育,也大多是“暴力教育”。3 人际适应不良,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很多外来民工子女在很小的时候就已跟随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离开了家乡,长期过着一种相对居无定所的生活,而且从小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因此这些学生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与同龄的本地学生相比,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要强得多,但是,也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要差些,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适应起来比较慢。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1)自我保护心理过强,对同学、老师都有防备心理,总觉得他们看不起自己,一有刺激,就反映

4、过度。(2)有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本地的同学,不敢表现自己。矫治对策:一掌握技巧,寻找根源 二激励教育,唤起信心三树立信心,激起动力四组建假日小组五开设心理健康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六小贴士内容包括: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更加体谅父母;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面对学习上的压力与问题。 3. 维权问题三 时间集中于外来人员及其孩子的空闲时间段,大概在每天下班放学的时间四 地点唐家中学旁边提供的空白门面五 流程1. 搜索关于生活常识的电视节目,分成几类(妙用物品、环保节能)记录其中的生活常识,编排印制成传单。2.通过家访和考察生活环境,找出可能的隐患,提供防盗、防火、防抢劫的策略,编排印制成传

5、单。3.当他们遇到一些困难,例如:老板拖欠工资的时候,我们提供相应的法律信息、维权途径,适当地帮助他们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充当桥梁的作用,使他们的维权之路更加顺畅。其中维权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要利用网络舆论的推动力,通过微博、优酷、人人、微信等大众社交平台,帮助他们获得社会的关注,政府的关怀。4. 将印制好的传单发给上完第二课堂和兴趣班的小朋友,让他们带回家给父母看。六 物资每次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普及单,宣讲所需的多媒体七 准备为了每次活动的顺利成功进行,活动每次开展以前要搜集各方面的对外来人员有切实帮助的东西,包括从各种生活节目小tips中提取最实用的生活技巧,心里方面的辅导做到专业到位(时不时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对外来人员进行帮助)八 预算印制传单的费用0.1*份数九 工作人员分组搜寻生活常识的视频并记录其中的小知识家访和考察生活环境,找出可能的隐患,提供防盗、防火、防抢劫的策略,编排印制成传单查询法律信息、维权途径,适当地帮助他们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通过微博、优酷、人人、微信等大众社交平台,帮助他们获得社会的关注,政府的关怀排版印制传单并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