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919679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祭祖 清明未必尽涕泪 “拜山”团聚解乡愁2010年01月29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在广州春天来得早,清明时节已春暖花开。“拜山”不仅祭拜祖先,也是一次家族团聚踏青郊游的活动。本报记者谭伟山摄 祭祖的时候,人们抬起烧猪,带上祭品,如参加一场庆典般喜庆。本报记者李向新摄 现代人习惯带上鲜花去祭祖。 祭祖后切分烧猪,“太公分猪肉”一语源于此。记者陈平生摄 广州名片广府风俗系列总第108期候选名片107号祭祖提名辞广府祭祖风俗历史悠久,既传承了中原的民俗风情,又跟传统岭南地域文化相融合在一起。索引广府的祭祖历史悠久,最古老可以追溯到晋文公时代,由于广府人是从中原南下迁移而来,祭祖传承了中原的民俗风情,

2、但又跟传统岭南地域文化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广州本土特色的祭祖民俗。从现实传承上看,广府祭祖又是保存相对完整的地方祭祖民俗。唯心祭祖,维系乡愁的时刻首先得承认,我并不主张把一个宣传广州城市名片的内容写得很灰色。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宣传给其戴“高帽”,以至于后来自己在采访中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特别是在报道了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现在总认为“传统民俗”这东西越来越玄,水也越搅越浑:这些东西不保护绝对不好,但保护本身也变得非常可疑。如今觉得官员一谈民俗,百姓就发笑。正如祭祖民俗,一个民间百姓对祖先表示怀念、尊敬的节日,在被行政干预多年之后,如今却要被套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帽子,仿佛摘掉“封

3、建迷信的论调”之后,中国民族传统的继承就走上了全面复苏的光明大道。所以每年总是有那么多传统民俗研究会在召开,每年总有不同的领导在会议讲话,而传统民俗传承却年复一年,甚至还显得更加遥遥无期。多年以前,中国足球就探索出了“足球应该从娃娃”抓起的路线。多年以后,中国足球人口迅速锐减,中国足协却沦落为“贪污受贿”的作案工具。而在“文革”过后,多数人也明白如果不留住传统的根,就是自断民族后路。但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那些形式主义、讲究表面功夫的传统民俗医治工程越来越多,很多人通过拯救、保护民俗出了名,发了财,人们对传统民俗的认知却越来越差。说现实一点,就是现在的人多数对待传统民俗的动机不纯,说学术一点

4、,就是包括祭祖民俗在内的传统习俗也遭遇现代性难题。说回祭祖本身,在广大的乡土中国,祖坟对人们异常重要,没有人不相信祖先会保佑自己财丁兴旺、升官发财、人生美满。拜祭祖先,除了是人们对先人发自内心的敬仰和怀念,也是百姓祈福的一种方式。正如我,二十年来一次次目睹乡村风水大师通过寻找“墓穴”风生水起,仍然一如既往地坚信:那些死去的祖先会在天上保佑我。在这里我想借用一句话:丧家犬也有乡愁。关于祭祖,百姓肯定并没有官员们想的那么复杂和宏大。解放以后,中国人曾形成两大人口流动大潮:定居海外和南下打工。对于多数背井离乡、飘洋过海的人而言,四海为家,家的概念日益模糊。清明祭祖在这里却成为他们心中一张“小小的船票

5、”:那是他们回乡寻根、维系家族乡里感情的关键时刻。还俗祭祖的日子是家族人团聚的时候广府祭祖跟很多岭南民俗一样源自中原,据民俗专家叶春生介绍,以前广府有80%的人口是从中原搬迁而来,传承的也是中原的民俗。经过四次大搬迁,广府祭祖风俗一代代传承下来,最古老可以追溯到晋文公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广府祭祖慢慢发生了变化,并形成极具岭南特色的祭祖民俗。择日一般不会“行正清”通常在一些特别的节日,或者遇上结婚、添丁等喜事时部分广州人都会祭祖,有些人家还会分有春、秋两祭,但是什么时候祭祖、有些怎样仪式,每个家族都不一样。而清明仍然是广府最主要的、最多人祭祖的日子。通常从4月5日清明那天起持续到5月初,在

6、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可以去祭祖拜山。广府祭祖一般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家祭,第二种是宗族祭祀。在广州,或者说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祭祖一般不会“行正清”,即通常不会选择4月5日清明那天去拜山。因为通常是拜“新山”即新坟才会选择清明节那天去拜祭,广州人觉得不吉利。但也有部分人一定是在清明那天去祭祖的,如水上人家。祭品自古以来讲意头据广州市志记载,解放以前,广府的祭祖非常讲究,很多家族的族谱里都详细地记载着祭祖时的各项仪规,从要准备多少酒、鸡、烧肉等祭品到如何叩头、奠酒、行礼甚至是祭祖时要说些怎样的祝词都有具体的说明,那时祭祖都要按照族谱里规定的来做,不能违反。后来经历了“文革”,很多祭祖习俗都中

7、断了,没有承传和保留下来,只有一部分大族还保留着。祭祖主要是纪念先人,表达孝道和感恩。祭品方面,自古以来广州人十分讲究意头。家祭时,通常会有猪肉、包子、白甘蔗、凤尾鱼、水果等祭品,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是米酒,鲜有洋酒。当然还少不了香烛、元宝等,而且祭祖时一般不用长寿香,而是用长度短一点的脚香。此外,鞭炮也是以前广州人祭祖时必备的东西之一。拜山家族团聚的郊游祭祖拜山时,有身孕的人一般是不能去的,讲究风水和意头的广州人担心孕妇的时辰八字不适宜去行清,怕有冲撞。此外,戴孝的人也是不允许去的。因为拜山,在广州人看来是一件喜庆、高兴的事情,以前很多家族去拜太公的时候还会带着鼓号队,敲锣打鼓,就像庆典一

8、样。所以拜山时一般不能乱说话,尤其不能说意头不好的话,因为拜山除了纪念先人,表达孝道和感恩之情外,也是在祈求吉利。广州话有一句“有话留返拜山讲”,其中一层意思就是拜山时肯定能相聚见面,那时再慢慢聊,因为每年清明拜山时往往是一个家族最多人聚在一起、人最齐的时候。以前清明拜山祭祖,尤其是拜太公山,十分隆重,能够见到许多亲人亲戚一起去,就像郊游去玩一样。而且那么多人一起去拜山,说明这个家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祭拜按辈分依次跪拜拜山时,来到祖先的山坟,首先要先清除杂草,如果“山手”即墓两边的排水渠道有淤塞,还要将其疏通。然后就是打草皮,扎“红钱山白”,压在坟头和“山手”处,接着摆好祭品,点烛装香,开始

9、祭拜。祭拜时,要按长幼辈分依次行跪拜或鞠躬。随后奠酒、烧“衣纸”,最后烧“元宝”,放鞭炮后就礼成了。通常拜山后,一家人还要一起吃饭。在墓地上吃东西的时候,如果有人路过,无论是谁,广府人都会请他们一起吃,分享祭拜过祖先的食品,象征着都将会获得上天的保佑。宗族祭祀“太公分猪肉”起源与家祭相比,宗族祭祀则要相对隆重和讲究。祭品方面,除了有包子、白甘蔗、纸钱、酒、香烛、鞭炮等物外,有钱的大家族通常会抬一只大烧猪去拜祭祖先。烧猪的皮呈红色,油腻腻的,“红皮赤,壮人丁”,祈求家族人丁兴旺,身体健康。此外,宗族祭祀的时候,无论是在祠堂中进行的拜祖典礼还是上山祭拜宗族山坟,都只允许家族里的男子去祭拜,女子不能

10、参与。祭祖后通常会将祭拜过祖先的猪肉分给家族里的男丁,俗话“太公分猪肉”就来源于此。据说古代的大家族在祭祖时,会准备由猪、牛、羊组成的三牲祭品,直到清末民初,很多大族还会有如此隆重的祭品。民国以后,祭品才开始有变化,只用相对简单的烧猪果品等当作祭品。俗物烧猪、金猪广府祭祖必备的祭品,表示家族的壮旺。祭祖用的猪肉,一般是半肥瘦,猪肉肥腻寓意大吉大利。猪肉一般要准备两份,一份祭拜祖先,另一份用来祭拜山神后土。用来拜后土的一般不会带走,拜祭完就撒在那里。白甘蔗广州人祭祖必备的祭品之一。白甘蔗其实是青蔗,上面带了一些小叶小苗,因为甘蔗上有节,是人们对生活能节节高、步步高的寄托。而且带的甘蔗通常都有头有

11、尾,寓意从头甜到尾,家族从祖宗开始一直繁荣到后代。荞菜荞菜是清明家家一定都要有的。清明是荞菜生发的季节,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割了很快又会长出来,另外荞菜底下有很多头,像蒜头一样,象征多子多福。包子广州人祭祖时一定会有包子。因为包子在蒸制变熟的过程中,会从小面团变大,即广州话的“发”,所以用包子祭祖,寓意家族世代相传,一代一代发展壮大。凤尾鱼很多广州人祭祖都会准备的祭品。因为凤尾鱼的尾部散开,寓意开枝散叶,家运兴隆,人们还常常会用“萝卜润”即萝卜干垫在凤尾鱼下面,祈求长长润润。随俗出现新的殡葬方式,祭祖仪式、祭品更多样仪式不一定如传统般讲究由于“文革”时将祭祖的很多习俗都当作封建迷信、“四旧”,很

12、多人祭祖时只是随便去看看、拔一下草,没有祭品更不敢烧香烛。80年代的时候广府祭祖才真正重新兴起,但由于传统被打断多年,很多东西都没能承传下来。后来城市的发展,征地迁坟,所以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无山拜”的。近十几年来广州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殡葬方式,如骨灰植树、骨灰撒海等,因此有人清明时就在种树的地方、海边凭吊一下,不会有传统那么讲究的仪式。在番禺沙湾居住了许多年的梁谋介绍说,与多数人家相比,自己家族在拜山祭祖时还是比较传统的,通常都会准备猪肉、白甘蔗等传统祭品。他回忆说,小时候祖先的山坟都在山上,那时去拜山,纯粹就是踏青,口渴了就用芋头的叶子掬一捧山泉水来喝,很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意境。如今由于征

13、地、迁坟,很多时候拜山都是到公墓,不用再扛着锄头走那么远的山路,完全没有了以前清明拜山时的心情。崔志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土人,他年轻时候拜山都是到白云山附近,常常围绕着麓湖走一圈,就能把山拜完了。他印象很深刻的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会做一种叫做“金塔”的东西,把先人的骨殖放进去,然后这些“金塔”会放在先人山坟附近村庄的田地上,请当地村民看守。每年拜山时,大人们都要请村民带路去安放自己先人“金塔”的地方,将里面的骨殖拿出来,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再按顺序放回去。“当时他还是小孩子,看着挺害怕的。”祭品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对于现在很多沿袭传统祭祖习惯的广州人而言,拜山祭祖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祭

14、品从以前的繁杂变得简单,通常都只带猪肉、包、蔗等必备祭品,以及一些香烛。而且现在有很多“无香区”,很多人都只带一束鲜花放在先人墓前来寄托哀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祭品也相对“丰富多样”了,例如随着现代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也有人带蛋糕来做祭品,祭拜时烧的“衣纸”也有了很多新花样,除了以前烧给先人的“衣服”,还有“护照”、“汽车”等等。宗族“拜太公”场面仍隆重现在在广州附近还能看到一些大族在清明时几千人一起去拜“太公山”的场面,如沥滘的一些大族祭祖还保留了传统的仪式,博罗卫姓一族每年都有几千人去拜他们的太公山。在番禺沙湾每年也还能看到十分隆重的“拜太公”的场面。每年一到祭祖的时

15、候,大宗族都会有很多人回来,抬着大烧猪去滴水岩拜太公山,“几年前近郊还允许放鞭炮,他们拜山时就将鞭炮连起来,从山脚一直到山顶,放鞭炮的场面十分壮观,而现在为了环保,即使是近郊,很多地方都不允许放鞭炮了。”生活在沙湾多年的老人梁谋说。俗称“行清”:广州人在清明时祭祖扫墓,叫做“拜山”,也称为“拜清”或者“行清”,虽然重阳时也可以祭祖,但在广州并不流行。“拜太公”:这是指广府祭祖中家祭除外的另一种宗族祭祀,即广州话所说的“拜太公”。门上插柳:这是广府祭祖的一项必备礼仪。拜祭了先人后,大家在一起分享祭拜过先人的食品,回来时,要买一个转运的风车,还要带一枝柳枝,回到家里插在门前。插柳枝现在的意义更多是辟邪,而它古老的意义则是纪念介子推,从晋文公时代就开始。“红钱山白”:祭祖的时候要准备红色的纸和白色的纸,扎成“红钱山白”放到坟头上,而在“山手”即墓两边,则要放“山白”。俗评广府祭祖凸现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网祭”、“心祭”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