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9182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意象解读(教师中心稿)http:/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杨清健 2006-05-08【杨清健社科论文系列】(31) 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意象解读 杨清健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题中难度较大的一类阅读题,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之诗歌本身的高度集中含蓄以及典故多的特点,就使得古诗词鉴赏难之更难。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尤其是鉴赏作品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

2、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

3、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中学生朋友参考。 、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

4、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

5、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

6、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捣衣”和“砧声”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7、宋晏几道少年游)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古典诗歌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

8、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他不禁莫名其妙地埋怨起大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还

9、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 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10、“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鹧鸪 、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11、壁) 、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燕子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12、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 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

13、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 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14、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

15、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