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917356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事塑造年轻一代灵魂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各种心理品质,以自己优秀品质的总和去影响学生,更好地胜任教师工作。一、教师认识过程方面的心理品质(一)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依据的重要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的心理状态,甚至从某一心理表现推知学生将要出现的下一个心理表现的内容,这种观察力,是有才干的教师极其重要的特征。有良好观察力的教师,常常善于从不同的场合,或在不同的时间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能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以及通过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较为正确

2、地观察和评价自己,以便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在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上,具有良好观察力的教师,也善于对学生作心理分析,发现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性格、兴趣等各方面的征兆,对于好的征兆,及时引导;对于坏的,则能够“禁于未发”,防微杜渐。如有的教师较早地发现学生破坏纪律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的情况下,制止了学生破坏纪律行为的出现。观察力高的教师,还表现在善于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有关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探索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所以,只有提高观察力,教师才能全面、深入、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面貌,从而做好教育工作。(二)善于分配注意的能力一个好教师是善于

3、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在讲课时,教师的注意既要集中在教材内容及表达方法的思考上,又要注意学生听课的表现和神态,还要从学生的表情、姿态的反馈中,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速度和方法。这就是说,教师讲课时,一边讲课,一边板书(或演示实验),一边要观察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声调、手势暗示不守纪律的学生。使自己的注意正确地分配在眼观耳听、嘴说手动上,这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本领。对于新教师来说,学会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就会在教学中常常顾此失彼,注意了讲课内容,忘了观察学生;或是在处理问题时,只顾前面的学生,不顾后面的学生,处理个别学生时就忘了大多数学生,从而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和教师的威信。新

4、教师上课时,课前应尽量熟悉教材,精心安排讲课计划;同时课下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减少上课时的紧张情绪,可以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分配。(三)清晰的记忆力教师清晰的记忆力,主要表现在对教材、学生、活动及学生反映情况等几方面。教师备课后要记住教材内容与课堂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性别、身高、胖瘦、外部特征和个性特征来记住学生的名字、认识学生,特别是在一个新班面前,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说出他的爱好、特征,学生会认为是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要能将同学生集体在一起举行过的有意义的活动或与个别学生的某次接触以及学生反映的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清晰、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样,教师就能在心理上征服学生,融洽

5、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觉得教师是可亲、可敬而又信得过的。从而提高教师的威望,有利于教师完成自己的工作。(四)思维的创造力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是“智力能源的开发者”,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思维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教师思维的创造力,首先表现在教学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知识与智力水平,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用学生听得懂而颇有吸引力的语言,创造性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次,在教育工作上,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的情况下,也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同一身心状态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因

6、时、因地、因人制宜;再次,就是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教学经验,要有分析有批判地接受,不能生搬硬套,要取长补短,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因循守旧。最后,教师思维的创造力还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创造发明奠定基础。(五)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关键条件。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之一。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活泼、有感染力、有吸引力。简明扼要的语言,能节省学生听课的精力,又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讲话内容具体,生动活泼,必然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愿意听,并且能

7、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有感染力、吸引力,说话具有幽默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鞭策自己按要求去行动。教师的语言若过长,空洞、干瘪或过多的停顿,断断续续,再三重复,出现语病,就会使学生感到疲劳、无味、没兴趣、注意力分散,因而降低其效果。教师的语言还要符合逻辑,遵守语法,流畅易懂,学生才能高兴地接受。照本宣科,逐字逐句诵读教材上的语句,说话不口语化或者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丢三落四,就会降低学生听讲的积极性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还要注意外部的美。这就是说,不仅要求语法正确,而且要讲究语音、语调、声调的变化。说话速度要适当,要有抑扬顿挫,要伴随着一定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教师

8、的语言还要富于情感和学会使用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心情愉快,并有亲切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六)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人性的特点和智力水平,预料他们发展的动向,给予某种教育影响。教师有可能根据这种想象,创造性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措施,获得预期的效果。丰富的想象力对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如数学教师就需要有丰富、精确、灵活的空间想象力;化学教师就要有通过宏观现象来认识微观粒子运动、变化及其结构的想象力;物理教师需要通过想象去理解场、波、流以及原子能热核反应等一些抽象概

9、念;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再造作品的情境,领会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心理因素。(七)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师多方面的组织能力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的组织能力一般表现在组织教材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良好的班集体的能力、组织活动(各种文娱、体育、劳动活动)的能力以及组织教师集体(如教研组)的能力上。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这些组织能力是在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基础上,有较多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的情况下形成的。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是会受到学生敬仰和佩服的。二、教师情感方面

10、的心理品质(一)教师的爱爱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成为行为的一种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开始,是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一个好教师必须是既爱教育事业又爱学生的典范。爱教育事业,表现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事业心以及把爱集中倾注在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身上。对学生的爱,首先就应该是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使学生在精神和智力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其次,是对学生要有慈祥的、关怀的、温暖的“母爱”;此外,教师不仅要爱理想中的学生,而且要爱大家爱不起来的后进生,对后进生的爱,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当然,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11、。许许多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接受,学生也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有效的钥匙。教师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难题的钻研,对真理的探索、热爱和维护,对偏见和谬论的鄙弃和厌恶,都能感染学生,增加学生的理智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任何场合下所表现出来的深刻而正确的道德感和道德情操,对祖国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浓厚情感,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对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情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可低估,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说得好:“要想转变学生,先要感化学生。”青

12、少年是富有情感的,而感化教育是对学生“动之以情”的措施,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大门”朝向教师开放的时候,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最好的契机。“爱生”的情感,是教师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品质,由于“爱生”的情感,教师会任劳任怨地辛勤地培育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像有些模范班主任那样,“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精神的污染,就能把乱班转变为团结友爱的先进集体,能把不可救药的顽童转变成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老师、尊敬老师,还经常把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去,并愿积极学好。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激起了

13、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使得教师感到乐趣和幸福,鼓舞他们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工作。当然,教师爱学生的情感是以对教育事业的正确认识为条件的。教师的欢乐与学生的成长同步,教师的幸福在学生之中。(二)教师的期待教师把具有各种各样个性的学生用某种观点来分析,从而提出不同的要求,称为教师的期待。期待学生成才,这是教师很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期待是与情感紧密相连的。有人通过日常观察指出,许多教师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学生在校和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师的态度和对教师的信赖,和教师的合作等;学生的自信心、努力、注意力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协调关系等。教师从这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能够期待

14、什么,不能期待什么,期待的程度如何等,并作出期待的估计。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很大促进作用。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期待的效果。实验对象是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他在每个年级中抽出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其他学生不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他先对学生作了言语活动能力和思维推理活动能力的测验,然后研究者把这些学生的姓名和他们的成绩告诉教师,要教师相信这些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可能提高学习成绩。事实上,这些学生并不是研究者有意挑选出来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其实他们的言语能力与推理能力与其他学生差不多,只是研究者向教师虚报为智力较高。教师对全体学生(其中百分之二十的

15、学生是期待对象,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是期待对象)教育指导了八个月,研究者又对他们作了一次测验,发现被教师期待的学生全都提高了成绩,低年级提高得更多,教师对他们的评语也普遍比其他学生好,这就是教师期待的结果。罗森塔尔把教师的期待的效果,称为皮可马利翁效果。传说皮可马利翁原是希腊神话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一个雕刻师,曾用象牙精心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对他所塑造的雕像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深厚的感情,最后竟然感动了上帝,使雕塑的姑娘获得了生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为什么能获得很大的效果?有各种分析。一种分析认为,教师对学生寄予某种希望时,他首先认为某学生是个好学生,那个学生的所作所为,他都用赞赏的目光看待

16、,因此就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与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会产生对教师更深的信赖,对自己会提出更高要求,作更大的主观努力,从而使教师和所期待的学生在接触中发生了某种微妙作用,师生之间造成一种默契,因而提高了成绩。另一种分析是,教师对学生有了期待之后,就会对他们更加有意识地、更多地、更细致地指导,当然也会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学生是希望教师对班级中所有的人不厚此薄彼地公平相处的,他们最不满意的就是教师偏袒某些人。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具有希望得到教师赏识的心情,换句话说,教师在每个学生心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善于多方面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每个学生都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没有真正的了解,看不到学生身上发光的东西,就会信心不足,不提出任何希望与要求,当然不可能发生期待作用,学生还会自暴自弃,造成恶性循环。与教师期待有关的是,师生关系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人对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