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916268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

2、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在感受周恩来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二、说教学目标1抓中心事件,理解有关词语,深层体会“中华不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三、说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

3、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四、说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在课堂上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感悟。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真实起来。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适时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冲击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将一个离学生比较久远的时代,展现在学生眼前,

4、突破本课教学之难点,体会出旧中国的“不振”从而理解了立志的原因。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五、说教法和学法1 .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入手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情感。并相应补充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进一步震撼学生

5、心灵。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读、说、写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悟。这是我对整体处理文本的思考与尝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长文短教的一次试验,抓住最有生命力的线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2 .剖析人物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教学讲究“披文以入情”。因此,人物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动情点,激情点,悟情点。在反复吟诵之中,我体会到伯父的话中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担心、无奈、愤怒 周恩来的心里活动实际上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那一连

6、串的质问充满了疑惑和不解,突显的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最清晰的民族良知。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中多走几个来回,在反复品味、思考、感悟之中真正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学有所得。3 .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慕贤、明理的目的是导行。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就是这节课教学必不可少的目标。为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我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解读“中华不振”让孩子们心海难平;二是研读周恩来让孩子们心有所向;三是直面现状让孩子们在与现实的对话中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孩子们谈的志向和理想可能是粗浅的不确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情感却是长久的,甚至于能伴其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