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的“立体化”教学.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9117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历史课的“立体化”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历史课的“立体化”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历史课的“立体化”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历史课的“立体化”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历史课的“立体化”教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历史课的“立体化”教学 时常听到一些历史教师抱怨:“学生不喜欢学历史。”难道学生真的那么厌烦历史吗?倘若我们对历史教学的现状深入地透视一下,便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问题在于我们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不尽人意、缺乏魅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历史课堂的教学焕发出历史本来的立体魅力呢?笔者从情、趣、美等诸方面作些浅显的探讨,以抛砖引玉。第一,所谓“情化”历史课,指是的用情感去教学。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自觉地追求真、善、美,弘扬民族气节和民族正义感的体现。同时也是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进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生活中的一些至理名言,也反映了情感的巨大作用。譬如“以情动情”、“情之所钟,金石为开”等等,都告诉人们“情”是能感染人,并转化为动力的。例如评书讲述的历史故事能征服很多听众,其中还包括一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其原因之一就是评书演员充分发挥了情感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工作正因为缺少“情化”,所以失去魅力。据笔者的观察,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不可谓不深,但是因其面孔象戴着一件“铁面罩”,毫无表情,教学语言也是几十分钟一个音调,既少迭宕,又欠起伏,结果,尽管教师用尽气力,但学生的注意力却总不能进入历史情景之中,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这是典型的缺乏情感施教所造成的遗憾。相反,

3、如果教师的讲授充满感情色彩,则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譬如,讲述李大钊就义,若照本宣科,只有短短一句,不可能收到理想效果。但是如果教师饱含激情地讲述一下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你们杀人是毫无用处的!”这将会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教师倘若用悲愤的语气描述初中世界史教科书上那幅掩面而泣的被迫向德军致敬的捷克妇女插图,则会激起学生对法西斯匪徒的激愤之情。凡此充满强烈情感色彩的讲解,必定会以情动情,令学生深受

4、感染,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自觉性。由此可见,教师是否饱含感情进行教学,是关系到能否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所谓“趣化”历史课,指是的让历史课充满趣味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性问题,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如,春秋时期的孔夫子高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的朱熹说得更为直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生机盎然,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一堂枯燥干瘪的说教,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中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形象的东西仍占激起其大脑兴奋的主导地位,这种学习心理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

5、须重视趣味性。同时,历史内容的过去性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历史教学方法必须突出趣味性,若不如此,就难以使学生消除学习中的距离感。可见课堂中体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是多么的重要。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趣化”,还集中体现在导言的设计、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其它手段的独具匠心上。有的教师在讲九一八事变时,采用民间歌谣导入新课:“高粱叶啊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直观教具的运用方面,有的教师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让学生进行拼图演示。学生将事先剪好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图形,逐一贴在中国地图上,当图纸贴满地图后,“瓜分”之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了。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

6、如同做游戏,因而倍感兴趣。也有的教师利用著名的时局图进行讲述,效果同样很好。趣化课堂的方法是多样的,幽默生动的语言、独具匠心的导言设计,直观的教具运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把课讲好!有些老师总爱抱怨,学生连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都不爱学,更不要说历史啦,学生不爱学语数英,那是那些语数英老师的责任,并不是学生不爱学历史的理由呀,学生不爱学历史,我们历史老师是有一定的责任的。还有些老师抱怨,有些差学生厌学情绪很高,上课根本不听讲。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想一想,上历史课时,学生为什么不爱听我们讲,那是因为我们讲得不好呀,所以学生

7、不爱听!只要我们把课讲得好,他们绝大多数还是爱听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学生不爱听时,他们在下面看课外书,做别的作业,甚至用手机写短信时,你关注他们了吗,还是自已仍在涛涛不绝地讲自己的课呢?我想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处处关注学生,调动学生,鼓励学生,他们就一定会喜欢听历史课。第三、所谓“美化”历史课,指的是注重开发历史课堂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得到愉悦,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新教材中处处渗透着美的理念,教师应该善于借助历史的美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他们在“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同时,主动接近历史,喜欢历史,主动参与与历史的对话。历史课堂教学的“美”,最重要的是应讲求教学语言之美。因为,语

8、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诉诸听觉的审美对象。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具有美感,具体地说是否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等,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沉浸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要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只有如此,才会使历史教学语言生动有趣,才可能使学生饶有兴味地去探究历史的真谛。新教材独特的“导言提示”结构设计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染力,有利于在学生思维中形成单元知识脉络;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将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中,带来美的享受,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隋唐精湛的书法艺术,两宋不拘一格、挥酒自

9、如的行书,为学生所折服;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阎立本的步辇图,使学生仿佛身临画境;在文学艺术(上)一课中,编者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来衬托唐朝诗歌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味到了历史的文学之美;精巧的战国“司南”图片、气势壮观的万里长城图片、繁华的唐都长安图片,使学生体会到了古人伟大的创造之美;屈原以死明志的精神,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至理名言,杨家将、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英勇杀敌的无畏气概,无数抗日英烈的动人故事,都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美的理念中升华了对历史的理解,享受到了学史的乐趣。当然从情、趣、美三方面增进历史课堂教学的“立体魅力”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影响着历史教学魅力的因素决不止限于上述三方面,其他诸如乡土历史的运用、教科书的编写是否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第二课堂的开辟等等,也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重要作用。仅就本文而言,仍有必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情化、趣化,还是美化,它们三者决非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关的。相反,情中有美、美中有趣,只有这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才能够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熠熠生辉,放射出璀灿、诱人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