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908063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因此,揭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2、。1.逆反心理及其一般心理机制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的认知信息相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而产生的对立情绪。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其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识相悖,就产生抵制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

3、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2.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2.1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2.1.1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思维方式已远远超出童年时期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正是由于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2.1.2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

4、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特征越发明显。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进一步在心理上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掌管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驱散。2.1.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

5、识是很不坚定,极易动摇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知事物的片面性往往较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激、固执,乃至极端。对老师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督促、教诲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的面上。2.2客观原因。2.2.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环境,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对子女要求过严,期望

6、过高等等。这一切都有形或无形地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蓄积,便会使学生在情感上对教育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2.2.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师指导思想上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地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为完成施教任务的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得呆板乏味,不能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2)教师在施教过程

7、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当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产生对教育的逆反。3)一些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过分注重分数,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产生情感上的对立。2.2.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群体。这是因为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相互感染。如果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那么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就会较为正常、合理。相反,如果同辈群体的价值

8、观念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相违背,那么就会对其中的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就会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受到影响,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2.4大众传媒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在给青少年提供新的学习和交流机会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往往只注重大众化,追求新奇,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甚至低俗的成分,或本来用来警示人们的内容被青少年不加辨别地吸收了。例如:一

9、些大众传媒为追求新奇性,有意介绍一些国外时尚流行的文化现象。像“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这些也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3.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3.1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校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于理解和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不分问题的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指责批评。)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3.2情境逆反;指外部环境对主体的要求与主体的需求不相符时,产生的逆反心理。如:下课铃声已经响过,而老师却仍讲得兴致勃勃;已经到了周末,班主任却仍在唠叨不停。以上这些做法都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3.3

10、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人格或所传递内容真实性的怀疑。3.4禁果逆反;中学生好奇心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吸烟、喝酒、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爆竹等。这一些都属于禁果逆反。3.5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虽然动机良好,却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对学生不关心,不理解、不管教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此外,还有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稍有不顺心,就

11、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待他人。4.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4.1促进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存在,而实质上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而这与被教育者的愿望又是一致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长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思想理论,又要通过被教育者来得到实践的检验。正确认识这一关系以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式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绪。4.2加强感情投入;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

12、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感情因素的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体会,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 c教育者在感情上能与被教育者多一些相容,多一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就会少一些厌恶、叛逆的情绪。4.3加强同辈群体的导向;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的感染的重要性我们已经了解了。我们对同辈群体的认知应从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压力上进行。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

13、。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消极的不良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是一种动摇。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做到有效控制,更是十分必要的。4.4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实质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把它们至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追随。4.5引导、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的是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激励,胜过雨后那一道绚丽的彩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植入信心和力量,播下奋进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充满活力。同时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让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会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粗暴的批评,更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此,对亲少年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少一些训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