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学习历史动因的培养.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908029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生学习历史动因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初中生学习历史动因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初中生学习历史动因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生学习历史动因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生学习历史动因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初中生学习历史动因的培养深圳市莲花中学(518035) 刘伟俊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对此,凡当教师的以及曾经做过学生的人都有同感。兴趣、感情、气氛是促进学生学好知识的三大因素,这一点在各科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知识质量,历史教学工作者不可不研究这些问题,而且,指导学生学好历史,也必须从这里入手。下面就兴趣、感情、气氛对中学生学好历史的作用分别加以阐述:一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也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的原动力。人类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积累,就根本而言,就是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秘。要使学生自己有学好历史的愿望,应当从激发学生

2、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如何激发兴趣?首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中,不能单纯从兴趣出发,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引导,要善于引导。美国教育家西蒙斯说得好:“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教授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及关联来说,都充满着趣味。”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必须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即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领会能力。否则,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不兴趣,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性讲述方法,或在讲课中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如战斗故事、革命故事、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

3、乡土故事等等,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为许多教师最经常使用的方法。这里,重要的是讲故事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兴趣的迁移,使他们听了历史故事后有所触动、有所感想,以至终身难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志趣也越来越广阔,对听故事的兴趣就逐渐递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多方面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求知欲旺盛,对世界万物都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是青少年的另一个年龄特征。教师要根据这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强知识性以促进求知欲,这是激发兴趣的另一条有效的途径。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这样认为:“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

4、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就是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广联中外、纵观古今,把学生引入浩瀚无际的历史知识的海洋,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使他们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更多的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正是这种满足的情绪和期待的心情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爱表现自己是青少年的第三个年龄特征,教师根据这一特征,给学生一些他们关心、兴趣(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问题,或是竞赛活动。如每节课上课前开展5分钟新闻时事评论活动、新教材提供的以前尚未使用过的图片文物、连战访问大陆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

5、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911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巴勒斯坦问题和克什米尔等问题。然后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有的写成发言稿或小论文、有的两人对话、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制成课件或其他形式在班上介绍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大大调动起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当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不失时机、因势利导,使他们的兴趣不断向历史知识领域的纵深发展。二培养感情感情因素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人所共知的。课堂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尽管有很大差异,但是无庸置疑的是:无论是课堂上的

6、人际关系还是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是要卷入感情因素的。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感情因素与激发好学精神的关系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中西安事变一节时,学生被周恩来等同志在为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调停工作中所表现的高瞻远瞩的政治风度、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党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从而由衷地激起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敬仰和热爱,也被张学良那种为了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种炽烈的感情促进了理性的感受,对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对史实的记忆也由此而大大地加深。除此以外,还有下列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第一,艺术作品和艺术手段在

7、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反映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来刻划这位爱国英雄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用陆游的示儿诗来描绘这位爱国诗人渴望祖国南北统一的赤诚之心等等 。这里一首诗远胜过老师一番纯理性的讲授,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第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修养、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和,是一名教师自身素质的外在表现。教师的知识和教学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大公无私、正直公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教师,总是能赢得学生的赞誉,他的一言一行也就具有号召

8、力和说服力,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由于对某老师敬佩而热爱他(她)所授的课程,以致以后终身从事于这门专业。“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讲的是老师人格魅力的作用。三创造气氛众所周知,不同的气氛导致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效果,所以要使学生学好而且好学,除了上述的激发兴趣和感情以外,还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气氛: 第一,教学内容要分量适度、深浅适当。教学内容分量的多少和深浅程度都会影响课堂气氛。教学内容过多、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学生难于接受,必然造成紧张的气氛,以致影响教学效果;内容过少、过简,学生不用思考就懂,会导致课堂气氛松懈,这也不可能成为学习上的积极因素。第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

9、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那种“视学校如囹圄、视师长如寇仇”的教学氛围必定会使教育失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积极交往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现代的中学生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甚至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身为人师,既要当好先生,又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感到自己在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

10、,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例如,中国近代史中,陈天华蹈海、邹容慷慨入狱、秋瑾在起义失败后宁死不离开学堂,学生对于他们的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们死的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人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意义;有人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认识,但教育的收获就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书与育人并举。第三,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教

11、学方式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衡量一种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是教学效果。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讲授方法灵活而多变、教具直观性强、形式新颖而多样、教学手段运用灵活而恰当,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鼓励、信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教、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凡此种种,都足以造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学得活泼,初中低年级尤其如此。“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时,才去帮助他”。(蔡元培)如在讲授秦汉时期的文化一课时,当堂演示张衡的地动仪模型,当地动仪上的

12、一只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时,叮当一声,学生们禁不住拍手称奇。再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为了配合强渡金沙江艰险场面的描述,播放了长征组歌-入云南部分乐章的录音,歌声一起,同学们齐声附和,此时学生的情绪之兴奋、学习之自觉,实在难以言状,可谓课堂气氛已达到了最佳状态。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气氛使人们感到:当学生心理上不再紧张,当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便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乐趣,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充分体现。良好的气氛对于学习所能起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学了历史感到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同时学有所用,则学生就会逐渐对历史课发生兴趣,从情感上接近历史课,进而对它产生好感,以至感到学习历史其乐无穷,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