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说课稿.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4901627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峡》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峡》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峡》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秀丽奇险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它以凝练笔法、富有概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长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三峡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它以短短150余字即概括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三峡不仅是地理学上的一篇优秀学术著作,也是一篇文辞兼美的文学佳作。

2、它开启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对后世影响颇大。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新课标对初中阶段顾问教学的要求,及针对七年级学段学生特点的综合考虑,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达到熟读成诵;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会品析语言,细心观察,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4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一般浅显的文言文在理解大意上没有太大的困难。然而对于如何从凝练简约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言词语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将会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就确立为: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三、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浅易的文言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加之经过第一单元的古代寓言二则,第二单元的幼时记趣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可自行根据书下注释,结合工具书的使用及相关参考资料,基本可以较为独立地完成对课文文意的疏通。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尚未褪去童年稚嫩的外衣,对于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并不敢兴趣,尤其对于旧有的“读、译、背” “三部曲”尤为反感,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可感的图片、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用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学中本着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

4、文的能力。废止了“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模式,代之以学生自读,小组讨论、质疑,学生合作、交流,释疑答惑的学习形式以及初读、译读、诵读、美读的版块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悟得阅读文言文的门径。培养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歌曲长江之歌并辅以三峡风光图片,让学生在领略三峡壮美风光之后谈谈对于三峡的了解,再以余秋雨对三峡的感受引入新课。并对作家作品做适当的介绍。二、初读,清文字之障。学生参照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正音顺句。其后可请2-3位学生进行试读,其他学生就其试读情况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可做适当引导。最后由教师做配乐范读。三、译读,解文言之惑。

5、此环节为疏通文意环节,为了避免“字字讲解,句句对译”情况的出现。我在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各自提出在疏通文意时所遇到的疑惑,集集体之力,解疑答惑。如遇组内无法的问题,可提出在班级内交流。此法,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最后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课文朗读的语音语调及情感。从知意到解情,一切均源自学生对文本的探索和思考,可以说知意抒情,水到渠成。四、诵读,寻“三峡”之美。此过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归纳出文中写了有关于三峡哪些雄伟秀丽的风光

6、?借以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寻读课文,总结出三峡总的特点和四季不同的特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中所写景物的理解。为下一步寻找三峡之美做好铺垫。最后再从重点词语上让学生探讨作者的文笔之美。从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过渡到对于语言特色的理解。通过反复的诵读体验,培养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通过品析语言,细心观察,提高学生。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五、美读、背诵课文。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通过入情的诵读,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让美的形象呈现在脑海当中,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六、拓展延伸。通过欣赏三峡美丽的风光,畅想三峡水利工程竣工后,高峡出平湖的另一番景象。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七、布置作业。通过描写家乡美景,和撰写三峡导游词,巩固对于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八、板书设计。三 峡山连绵陡峭夏季水大流急水 春冬清荣峻茂秋季凄清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