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实现师生互动.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89777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正实现师生互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在姚记扑克的有效交往,倡导师生在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建构新的知识。师生有效互动应该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这段时间的相互影响、交互作用后,每个学生都能在认知、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教师也能在其中享受到生命价值实现的愉悦。这种互动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不是仅仅只是教师。有效师生互动具有以下特征:教学目的:师生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师生关系:师生平等、民主、和谐。学生“尊其师、信其道、爱其学”,老师“尊重、关心、信任”学生。教学方式:对话

2、互动,强调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心灵对话,情感交流、新知识的发现。包括双向主动(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学生主动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及主动回应)、双向能动(师生双方都应发挥主动能动性)、双向促进(教师提问、启发学生反问、质疑)。教师和学生为教学活动的“双主体”,他们通过课程中介形成交往互动的关系,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一新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充分展现教师教育智慧、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课堂教学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3、更是一种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教学只有教师的主动而缺乏学生的主动,只有教师的独白,而没有师生的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在理想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彼此信赖和共同合作实现自我超越。说完了师生互动的特征,再简要地说说师生互动的意义:1、师生互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以外的;互动的方式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既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跨越课堂的空间;

4、从有组织的课堂教学中延伸到生活、游戏和交往的全过程。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还要鼓励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学科内涵。对于脱离学习内容、违背学科特点、不符合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教师应当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而不是简单地加以否定。2、师生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良好的互动交流气氛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源之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形式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过分

5、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保持单身交往,往往是“满堂灌”,对学生实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极度被动状态,不能主动学习、思考,这样极大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以听为主,容易走神,感官易于疲劳。注意力往往就不能集中。“师生互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的尴尬境地,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互动发展的情形,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的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3、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直是广大

6、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而要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就要高潮打开阻碍创造力的心理枷锁并加以排除。在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里,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允许每个学生有不同意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至于附和他人,给予学生应有的肯定和鼓励。真正做到开放的、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将会极大地遏制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4、师生互动有助于促进教师发展。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

7、了更高的要求。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讲解预定的内容,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师生、生生、生境的互动体系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和内容,要随时应付学生们可能出现的状况,教学过程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迫使教师必须经常性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生情况,及时关注学科及社会相关信息,要深挖教材、在备课、备学生和上课中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有预见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在教学艺术上要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师生互动教学使教

8、师在备课上要花更多的工夫,课堂驾驭及调控也增加了挑战性,这对迅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有很大的促进。总之,师生互动教学体现了教学“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指引点拨下,一方面,可以进行积极地思考,促进自身思维的有效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更易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最后说说,目前我们在师生互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1、形式单一师生互动应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活动。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能够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

9、以组成多种形式,如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全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全体与学生全体、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等的交往严重缺乏。比如,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几曾见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对抗、竞争?2、内容简单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内容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学者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但是现在很多

10、老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多认知互动,少情意活动和行为互动,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发展,因而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互动,缺乏真挚的情感交流,于是课堂上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上,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情感升华、个性发展、人格提升等过程。3、缺乏深度师生能否有效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在听课、评课和观察中,不难发现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理解还很模糊甚至褊狭。不恰当地认为,课堂中师生的一问一答就最好的互动,部分教师甚至将热闹的课堂等同于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乏

11、看到这样一些热闹的场景:教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回答得不亦乐乎,但细一思索,这样的问题没太大价值,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双方都没有深入探究的欲望。这种现象就导致了课堂上的互动始终在浅层次上徘徊,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情绪的激动,这样的互动很难对课堂教学起到催化剂的作用。4、互动异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是师生间相互的对话、沟通和理解过程,意味着双方间的相互承认以及互动机会上的均等、权力和道德上的平等。就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师生仍不能平等、自主地参与互动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异化了的形式化、虚假化的互动,不具备真正互动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受传统思维

12、模式的影响,师生互动经常表现为一种教师为主体与学生为客体之间的模式,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教师永远是互动的发起者,学生是执行者。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管制,互动过程包含着强烈的不平等性。另外,教师普遍认为,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目的就是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课堂中师生交往互动又被作为劳动条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条件和手段,老师对师生互动的价值认识还停留在工具性价值上。正是基于对师生互动模糊功利的认识,在课堂中要么没有互动,要么就是教师始终扮演着控制者的角色,师生间没有完全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基于现实中师生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明确实现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师生互动的方法与途径,并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真正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并达到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