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897536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本文从多个经济角度分析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形成差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如何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了若干政策,经济,体制上的对策;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关键词:东西部 差距 现状 对策对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思考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不例外,各国大都把缩小地区差异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比如韩国为了缩小南北差距,决定将首都从汉城向南迁移数十公里,以此来减低经济过分集中于汉城,并带动南部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也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意大利由于南北差距过大,北部民众

2、游行示威要求撇下南部独立,南部由于相对贫困,黑手党活动猖獗,社会动荡不安; 我国东西部差距逐渐扩大已严重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影响到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影响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团结。 而且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所以要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差距及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思考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对策。一、 我国东西部发展的现状及差距(一) GDP方面西部大开发五年间,12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超过了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并且连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我们以为如次规模的西部大开发,如此的发展速度,至少会停止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但认真盘点之后,差距

3、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 从人均GDP来看,西部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63美元,增加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长41%。从GDP增长率差距看,1998年为100,东部1998-2002增长指数分别是:7.36%、 20.51% 、 32.85%、44.59%。 西部为4.82%、 13.7%、 24.59%、36.2%, 西部与东部的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但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地区收入水平。(二) 投资方面在西部

4、地区投资的格局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占有绝对比重,非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比重甚微。根据近几年来西部的经济发展数据,可分析出西部地区的投资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十分严重。有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2年,西部固定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全国投资增长率为31.1%,而西部省份内蒙古投资增长率超过了130%,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实际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来,针对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的60个重大建设工程,国家投资总规模就为850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占有绝对比重。这些投资大多涉及基础设施领域。截至2003年底,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累计也获得

5、了500多亿元的中央投资。 然而有意思的是,2000-2003年3年间,国家投入西部的国债资金为1600亿元,约占全国三年国债发行总额4500亿元的35%,按人均投资比例看,略高于全国人均的比重。但这些投资竟约有50%左右用于在东、中部采购设备、材料,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东、中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相对应的非国有投资、外贸和吸引外资领域,单就外商投资比重来看,1997年至2002年,西部三个省的外商投资每年均在20个亿左右徘徊,这与东部沿海一个中等城市的外商投资规模相似,其间的差距可想而知;而非国有投资在西部投资中的比重大至为4%左右,东部通常为60%,数字落差巨大。(三)外贸方面在

6、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东部地区企业有159家,占79.5%;中西部地区7家,占3.5%;中央企业34家,占17%;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东部地区有412家,占82.4%。中西部地区31家,占6.2%。中央企业57家,占11.4%。很明显,无论中国出口200强还是进出口500强的入围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2003年,在中国进出口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的大背景下,出口大省(市)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合计出口328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5%。浙江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48

7、.9%。而地处“长三角”的江苏、上海、浙江出口分别增长53.7%、51.3%和41.5%,增速居全国前列。这一年,有一个背景很值得一提,那就是西部地区出口增幅最高,西部出口增长37.9%,比东、中部分别快3.2和6.3个百分点。即便是这样,差距仍然巨大。 2004年,中国进出口的突出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继续高速增长,而其中凸现出的明显特征依然与东部密切相关,在此,东部沿海地区依然占据出口主导地位。 (四)产业状况以2003年为例,东部继续发挥全国工业发展引擎和发动机的作用,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提高了3.4个百分点;西部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为8.2%,提高了0.3个百分点。广东、

8、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五个工业经济大省(市)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64%,提高了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已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更快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迅猛升级,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增长的附加价值高。东部已形成了强大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能力,再加上新一轮国际资本和高科技产业向中国东部转移的重大机遇,内在动力的鼓动,外在机遇的降临,加速着东部的发展。西部地区,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业化基础薄弱,与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同时,发展状况并不景气

9、的国有企业往往在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国有经济的落后发展恰恰制约着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旦国家投资减少,政策变动,对西部的触动会远远高于东部。(五)生活水平近几年的一些统计数据不断证明,在农村居民收入领域,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2002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东、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76元和177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6.5%。东部地区增速明显低于西部地区。由此,东西部之间农民收入的比例关系由2001年度1.97:1缩小为1.91:1,西部农民收入与东部差距在缩小。但农民收入实际数额的差距依然很大,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农村地区。

10、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专家计算出的中国个省区市人群健康指数表明,该项研究涉及了4大类内容27项指标,其中包括人寿状况、身高状况、疾病状况、文化素质等要素,从计算出的各区域居民的健康指数来看,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健康指数划分为五个等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基本被划入“一等区”,其健康指数在40.0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都在70岁以上,常见病死亡率较低,人的文化素质较高;而广大西部地区基本处于“三、四、五等区”,健康指数在25.035.0之间,甚至在25.0以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069岁,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死亡率较高,受教育程度偏低。 (六)市场化程度东西部的市场化程度指

11、标差距巨大,东西部的市场化程度相差幅度在50个百分点以上,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市场化进程最快,而北京及周边地区及大连等东北地区市场化进程次之,中西部地区最慢。所以必须分析其中的成因.二、东西部差距巨大的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瑷珲兰州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造成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

12、缺乏凝聚力。(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经济基础条件差,经济结构不合理。80年代实施“沿海优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三)政策原因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国家投资较少。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东、中、西“梯度发展理论”的影响,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以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在招商,财政,税收,法制等政策上实行倾斜扶持,提供了软

13、环境上的强大推力。(四)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这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据经济参考报1996年1月5日报道,1995年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3161元人,上海为58555元人,北京、天津、江苏、广东为3000元人,内蒙古仅为26956元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上海的46%。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是落后地区经济和社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五)市场化程度东西部现有差距的主因是私营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

14、同。西部地区“欠发达”的根源是“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袁钢明在一次论坛上明确谈到,中国西部的许多省份如新疆、贵州、甘肃等省区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稀有资源。如果能按市场规则运行,可以轻松快速地发展。若参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依靠“市场化手段”对西部进行生产要素的配置,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全可能让西部富起来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富集地区,多数都是富裕地区。如果确如专家们所说,看来市场化程度将成为缩小东西差距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指标。三、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对策(一)缩小地区差距的宏观政策必须制定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只有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提出明确的政策任务和要求,

15、才能确保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才能把区域开发和有关政策落到实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将加快西部发展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做到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区域倾斜与产业倾斜相结合。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政策总的目标是,在为各地区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的前提下,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大调控力度,尽快缓解东西部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进一步把东西部差距缩小到适度的范围内。围绕这一目标,首先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东西部差距的现实,充分认识解决东西部差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

16、面又应当明确,我国东西部差距的解决,只能在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国力的增强,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加强,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来逐步进行,而不能一步到位,不能用牺牲东部和整体发展的办法来寻求和换取西部的发展。在政策取向和选择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应当调整发展战略,即由差别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外部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帮助西部地区打基础、调结构,使西部地区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保证东西部差距不被继续拉大或拉得很大,进而缓解东西部差距拉大的趋势。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西部地区自身的努力和国家以及发达地区的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使地区差距逐步缩小,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二)缩小地区差距,必须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实行国家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