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十二法书.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895313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读书十二法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人读书十二法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人读书十二法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人读书十二法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人读书十二法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人读书十二法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人读书十二法书.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人读书十二法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

2、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3、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4、(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六、“计字日诵

5、”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

6、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

7、急而反疏缓也。” 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同上) 九、“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例唐彪把书分

8、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十、“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